上一期
2025年09月08日 星期一
第03版:文化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闺阁丹心 诗史华章

——李娓娓诗歌的艺术成就与诗史定位

□ 刘玉珉

在晚清风雨如晦的历史天幕下,陕北延川才女李娓娓以笔为剑,突破传统闺阁文学的局限,在诗歌创作中熔铸家国忧患与女性意识,勾勒出独特的艺术图景。这位出身书香门第却半生飘零的女诗人,凭借对时代脉搏的敏锐捕捉、对艺术美学的不懈追求,在文学史上镌刻下不可磨灭的印记。其诗歌不仅是个人生命体验的结晶,更承载着深厚的思政价值与艺术成就,为研究晚清社会变迁与女性精神觉醒提供了独特视角。

一、家国同构:李娓娓诗歌的思政价值

李娓娓的诗歌创作深深扎根于晚清动荡的历史土壤,将个人命运与家国兴衰紧密相连,展现出强烈的现实关怀与家国情怀。在《延水关避兵》中,她以“烽火连天满月愁,夕阳烟水望东流”的悲怆笔触,描绘战火下的山河破碎,“桃花有泪涕红粉,杨柳无人上翠楼”的拟人笔法,既渲染了战争的残酷,又暗含对无辜生灵涂炭的悲悯。这种将自然景物与人间惨剧交织的手法,突破了传统闺阁诗词的狭小格局,将个体苦难升华为对家国命运的深沉忧思。

更难能可贵的是,李娓娓在诗歌中展现出超越性别的担当意识。《秋朝捣衣有感》中“我虽一女子,恨无三尺剑。乾坤一扫清,也我心中愿”的呐喊,以铿锵之语打破“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观念,将个人理想与匡扶社稷的宏愿融为一体。这种突破传统性别角色的表达,不仅是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更折射出晚清知识女性在民族危亡之际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前瞻思想。

此外,李娓娓对历史人物的重新诠释,也蕴含着深刻的思政内涵。在《泳杨妃二首》中,她以“君王重色轻天下,误国何须怨美人”颠覆了“红颜祸水”的传统史观,直指封建统治阶层的荒淫昏聩;《咏明妃》中“千古不留亡国恨,何须马上怨琵琶”,则为昭君出塞赋予了超越个人悲剧的家国大义。这些咏史诗借古讽今,以女性视角解构男权话语下的历史叙事,暗含对现实政治的批判与反思。

二、刚柔并济:李娓娓诗歌的艺术风格

李娓娓的诗歌艺术呈现出婉约与豪放交织、细腻与雄浑并存的独特风貌。在描写日常生活与自然景致时,她延续了传统闺阁诗词的婉约特质。《村居即事八首》中“一湾流水抱柴门”“野草斜阳欲断魂”的细腻笔触,将乡村生活的恬淡与个人心绪的幽微融为一体,营造出含蓄隽永的意境;“笑他推髻东家妇,犹摘山花播鬓旁”以白描手法勾勒村妇形象,充满生活情趣与乡土气息。

而面对时代剧变与家国忧患,她的笔触则转向豪放苍凉。《月下思乡有感》中“桑麻有地皆荒草,烽火无家起野烟”,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展现战乱的破坏性,“千载青门归未得,秋风又是菊花天”,将个人思乡之情置于家国破碎的背景下,形成强烈的情感张力。这种刚柔并济的风格,既保留了女性诗人的细腻敏感,又彰显出超越性别的气魄与胸襟。

在语言艺术上,李娓娓善于化用经典与提炼方言。她对唐宋诗词名句信手拈来,如《月下思乡有感》中“迟迟更漏不成眠”化用温庭筠“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的孤寂意境,却又融入自身独特的情感体验。同时,她将陕北方言如“椎髻”“播鬓旁”等自然融入诗中,使作品兼具典雅韵味与地域特色,形成雅俗共赏的语言风格。

三、自成高格:李娓娓诗歌的艺术创新

李娓娓在诗歌创作上的创新,使其在晚清女性文学中独树一帜。她打破了传统闺阁诗词以伤春悲秋、离愁别绪为主的题材局限,将边塞烽火、历史反思、社会现实等宏大主题纳入创作视野。《读史有感》中“千古衣冠千古梦,六朝金粉六朝灰。英雄事业浑闲事,天意何曾爱一才”,以哲理性思考穿透历史迷雾,展现出超越时代的历史洞察力。《延水关避兵》则以纪实性笔触成为研究晚清陕北社会的“诗史”文本。

在表现手法上,李娓娓灵活运用多种艺术技巧。她的咏史诗常采用对比与反讽,如《谈荆柯刺秦有感》中“彐恨为难死不难,空教壮士入函关。如何六国成墟土,岂独无谋太子丹”,通过对荆轲刺秦事件的重新审视,批判了六国统治者的昏聩,增强了诗歌的思想深度。写景诗则擅长情景交融,如《白牡丹》中“品亦称尊香胜雪,色应嫌艳淡好春”,借牡丹之高洁喻自身品格,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

从文学史角度看,李娓娓的创作实践拓宽了晚清女性文学的边界。她的诗歌既继承了李清照婉约中见豪放的词风精髓,又融入陕北地域文化特色,形成“不是易安胜似易安”的独特风格,为陕北文学乃至中国女性文学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四、诗史留名:李娓娓诗歌的诗史定位

在晚清女性文学版图中,李娓娓占据着特殊而重要的位置。她与同时期的顾太清、秋瑾等女性作家共同构成了晚清女性文学的璀璨星河:顾太清以满清贵族女子的身份书写贵族生活与个人情思,秋瑾以革命先驱的姿态呐喊女性解放与民族独立,而李娓娓则以陕北才女的视角,将地域文化、家国情怀与女性意识熔铸于诗歌创作,三者共同展现了晚清女性文学的多元风貌。

相较于李清照,李娓娓虽在作品数量与传播广度上稍逊一筹,但其创作更具时代特色与地域特征。李清照生活于两宋之交,其词作主要反映靖康之变带来的个人命运转折;而李娓娓亲历晚清社会的千年变局,其诗歌不仅记录了战乱与离乱,更蕴含着对封建制度的反思与女性意识的觉醒,在思想深度与题材广度上实现了突破。因此,将李娓娓称为“陕北李易安”,不仅是对其艺术风格的认可,更是对她在特定历史语境下文学创新的褒奖。

从宏观文学史视角看,李娓娓的诗歌创作标志着晚清女性文学从闺阁自娱向社会介入的转变。她以女性身份书写时代风云,为研究晚清社会变迁、性别意识觉醒提供了独特的文学样本,在中国女性文学史上应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

李娓娓以血泪为墨、以岁月为纸,在晚清的风雨中谱写了一曲震撼人心的生命之歌。她的诗歌既是个人命运的哀歌,更是时代风云的史诗;其思政价值、艺术成就与历史定位,共同构筑起一座不朽的文学丰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位出自陕北延川的清末才女,当之无愧地应被视为中国女性文学史上一位具有非凡精神高度与艺术成就的杰出诗人。

投稿邮箱:news@gjnews.cn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 新闻热线:029-63903896
Copyright @ 2013 各界导报社 各界新闻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内容监督投诉电话:029-63903896,或发邮件gejielwd1970@163.com 本网法律顾问:陕西希格玛律师事务所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