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2025年09月03日 星期三
第04版:专题 上一版   
下一篇

99岁抗战老兵吴文次:死守衡阳,我们守住了民族骨气!

99岁抗战老兵吴文次


□ 记者 马尤翼 文/图

“铭记历史,勿忘国耻,我盼着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章呢!”8月12日,当记者在陕西安康见到99岁的吴文次时,他精神矍铄、思维活跃,小心翼翼地拿出保存已久的抗战胜利60周年、70周年纪念章,不住地轻抚。

“那段抵御外侮的烽火岁月不能忘,也忘不了啊!”吴文次感慨地说,以血肉之躯死守衡阳的47天,他至今历历在目。

1925年,吴文次出生于湖南省常德市安乡县。自幼热爱读书的他,1944年6月从湖南岳云高中毕业考进衡阳市立师范学校,彼时的他也没想到自己会从一个学生娃变成一名浴血沙场的战士。

一声巨雷般的轰炸改变了吴文次的命运。1944年6月23日,日军飞机开始对衡阳城进行轰炸,全城陷入一片火海,百姓四处奔逃。一场惨烈的城市保卫战就此拉开序幕。

“当时全城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我就想,哪怕死在战场上,也不能看着鬼子占了家乡。”18岁的吴文次看着满目疮痍的土地,流下了眼泪,毅然决定投笔从戎,加入第十军第3师战地服务团锄奸组,训练了3天就开始领枪抗战。

这个由学生、工人组成的特殊小组,任务是白天搜寻伤员、运送物资,夜晚揪出给日军传递情报的汉奸,身处枪林弹雨,稍有不慎就会暴露。

“日本军队围困衡阳,不分昼夜用飞机、大炮轮番轰炸啊!”吴文次回想起当时的惨烈场景,“有时刚扶起一名战友,头顶就有炮弹呼啸着掠过,只能连滚带爬地把人拖到断墙后。”

有一次,吴文次在铁轨旁发现了3名重伤员,然而日军的机枪正沿着铁道扫射。吴文次咬着牙匍匐前进,用布条将三人的位置草草标记在烟盒纸上,跟子弹赛跑冲向医疗队隐蔽处。

等吴文次带着担架队返回时,一名伤员已没了气息。吴文次紧紧地攥着那张被血浸透的烟盒纸,感到从未有过的沉重。

比白天更为惊险的是夜晚无声的较量。吴文次换上打满补丁的百姓衣裳,个头不高的他混进躲在防空洞或废墟里的群众中。

侦察汉奸踪迹靠的是眼睛尖、脚步轻、胆子大。

令吴文次记忆犹新的是,一次在被炸塌的祠堂里,他听见两个男人用日语低声交谈。借着月光,吴文次看清其中一人腰里别着日军发放的“良民证”,那是日军发放给汉奸的身份证明。

手心冒汗的吴文次屏住呼吸,猫着腰悄悄退到祠堂外,在墙角做了个只有战友能看懂的记号——用石子摆成的三角形。当晚,锄奸组就摸进祠堂,将这两名给日军指认炮兵阵地的汉奸抓获。

1944年8月初,衡阳城的防御更加艰难,日军的攻势越来越猛,锄奸组的任务也更加紧迫。吴文次说,最难忘的是,他们断了粮,只能靠挖野菜、啃树皮充饥,但没有一个人退缩。“我们守的不仅是衡阳城,更是老百姓的希望,只要还有一口气,就不能让汉奸得逞,不能让鬼子进来。”

据国家档案局记载,在装备不足、援军不至、粮弹不继的情况下,中国守军孤军奋战,以1.7万人抗击11万日军,伤敌6万,用血肉之躯阻止敌军进攻,历经47个昼夜血战,以守军弹尽援绝、伤亡殆尽而惨烈告终。但衡阳保卫战成功阻挡了日军的猛烈进攻,粉碎了日军企图3天拿下衡阳城、7天打通西南大陆交通线的迷梦,牵制了日军打通大陆交通线的力量,为中方调整战略部署赢得了有利战机,被西方媒体誉为“东方的莫斯科保卫战”。

毛泽东同志对衡阳会战给予了高度评价,在1944年8月12日《解放日报》发表的社论中指出:“坚守衡阳的守军是英勇的,衡阳人民付出了重大牺牲。”

吴文次至今还记得当时的连长拿着机关枪命令他撤离,“现在不是你卖命的时刻,抗战的胜利需要你们这些大学生士兵,你非走不可!”

军令如山,吴文次只能随队伍和老百姓撤离。

衡阳会战结束后,吴文次考取黄埔军校武冈分校第19期。

当时抗日战争已进入最后阶段,但战事依然吃紧,生活和训练条件都非常艰苦。吴文次说,当时学员们都饱含救国热情,白天挥汗如雨出操苦练,晚上对坐苦读,抵足而眠,建立了如亲人一般的深厚情谊。尽管时间已过了近80年,但吴文次依然清晰地记着黄埔军校的校训——亲爱精诚。

1945年9月3日清晨,训练场里,一阵急促的号声突然打破宁静——“日本投降了!”一名学员举着电报,在营地狂奔呐喊。吴文次清楚地记得,大家瞬间沸腾,有的扔掉头盔挥舞着枪支,有的抱着彼此放声大哭,还有的朝着家乡的方向不停叩拜。

“我们胜利了!日本人投降了!我们可以回家了!”99岁的吴文次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又一次激动地喊出这三句话,声音里多了些历经苦难后的坚定与自豪。他回忆说,大家一路喊着,不断重复着这三句话,自发组成队伍,从武冈喊到芷江受降地,去见证这历史性的一刻。

“给你们看,这是我最珍贵的东西。”吴文次颤颤巍巍地拿出那份日本投降书影印件,指尖在纸面停留许久,仿佛在触摸那段滚烫的历史。“这纸轻飘飘的,但它重啊。”吴文次念着,嘴角不住地颤抖。

日军投降后,吴文次随全体学员奉命转到成都本校,改入第21期,1946年毕业。1949年,吴文次随青年军201师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1951年转业至安康县政府工作。

2023年6月,已97岁高龄的吴文次和老伴一起从安康重返衡阳旧战场,在南岳烈祠祭拜牺牲的战友。

2024年6月,吴文次再次回到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参加衡阳会战八十周年纪念活动,参观衡阳抗战纪念馆,重返黄埔军校武冈分校追忆奋斗岁月。

“趁着我还走得动的时候,我要多回去看看他们。”吴文次说,他要亲口告诉牺牲的战友,他们换来了中国的未来。

吴文次的长子吴彦平告诉记者,父亲一辈子不喝酒不抽烟不玩牌,唯一的爱好就是看书,看新闻联播、看军事报道,为此订阅了各种报纸。

“他每天看报、看新闻联播,就等着看到祖国完全统一的消息呢。”吴彦平看着父亲,饱含深情地说。

投稿邮箱:news@gjnews.cn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 新闻热线:029-63903896
Copyright @ 2013 各界导报社 各界新闻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内容监督投诉电话:029-63903896,或发邮件gejielwd1970@163.com 本网法律顾问:陕西希格玛律师事务所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