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春华
出梅入伏,整理衣柜,翻出一件我40多年前穿过的白色“的确良”长袖衬衫。见物思事,勾起了我对“的确良”点点往事的回忆。
初听“的确良”这个名字,现在的年轻人也许不知所云。“的确良”不是说天气确实凉快,而是产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一种纺织面料。在那个特殊年代,“的确良”的确亮丽、也令人艳羨,曾经一度引领服装潮流,在中国纺织史上恐怕也是独一无二的。
“的确良”,用现代人的说法叫“涤纶”。追溯其历史,是由美国一家化纤公司研发生产的一种合成纤维面料。上世纪70年代初引进我国,其名由音译而来,因穿着靓丽,一开始叫“的确靓”。后因确实比棉布料凉快些许,流行到北方就叫“的确凉”了。后来叫习惯了,便取谐音,美其名曰“的确良”。
那个年代,我国经济基础薄弱,物质不丰富,衣服或者布料须凭布票购买。布票每年年终发放,每人1丈6尺,这个额度大概就是可供每人每年添置一套新装。就那么一点点布票,顾了买外衣就顾不了买内衣、被套,一般人家是很少添置新衣服的。一旦家中有子女谈婚论嫁,布票更显得捉襟见肘。因此,人们对布票格外珍爱,对自己的衣物倍加珍惜,一件衣服往往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庆幸的是,“的确良”是化纤产品,不需要布票,因此成了寻常百姓青睐的饰体之物。而且做出来的衣裳不缩水、易洗涤、易干、耐穿,不容易变形;同棉布相比,“的确良”更容易上色,面料颜色也很丰富。卖相比纯棉布料好多了,一些大中城市的百货商店、布店有售,还售卖现成的“的确良”成衣、“假领子”,就是价格比布料高不少。因为当时我国还不具备“的确良”生产能力,只能依靠进口来满足市场需求,所以价格昂贵。
上世纪70年代初,我刚从部队院校转到地方企业工作不久,一次去局机关办事,见一工作人员穿着一条笔挺的深蓝裤子,上身配一件雪白的“的确良”短袖衬衫,帅极了,十分亮眼。从此,我便认得了“滴滴括”的“的确良”。后来,我们国家也能生产“的确良”了,“的确良”价格便宜了许多,穿这种面料服装的人也逐渐多了起来。
我第一次穿“的确良”,颇有点戏剧性。当时我二十七八岁,年纪轻轻,妻子省吃俭用,去百货商店排队挑选了一段浅绿色“的确良”面料,为我做了件时尚的短袖衬衫,还特意在衬衫左胸部缝制了一个口袋,感觉特爽。岂料,早晨穿上新衣去上班,路过机床厂大门口时,突然从传达室扔出一个吸剩的香烟头,大巧不巧落在我刚穿上身的“的确良”新衣口袋里,衬衫口袋瞬间被烧了个硬币大小的洞,幸亏里面穿了件汗衫背心没有被烫伤,一时搞得我哭笑不得。
由此,“的确良”的缺点也逐渐显现出来。比如:冬天不如棉布料防寒保暖;夏天又不像纯棉那么透气;淡颜色“的确良”衬衫下雨淋湿后会变得透明且贴身,穿出去不雅观;沾个火星就烧个洞,而且很难修补,等等。后来改进成“涤棉”,即涤纶和棉的混纺面料,就好多了。
随着时代发展,各种穿着舒适、色彩亮丽的面料陆续上市,什么纯棉、纯麻、毛纺、丝绸等各种材质的面料应有尽有,但是动手做衣服的人却越来越少,大都是到商场、服装店购心仪的衣服,“的确良”服装也逐渐淡出人们视线,退出了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