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张璐 文/图
“这份荣誉对我来说不仅是鞭策与鼓励,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6月24日,2025年首次“中国好人榜”发布,旬阳市铜钱关镇残疾作家王庭德榜上有名。
这个身高仅1.16米、双手连基本劳动都难以完成的汉子,用一支笔、一颗滚烫的心,在秦巴山区书写了生命的奇迹,更以“书香育人”“助人立志”的善举,成为56万读者、听众心中的“励志哥”。
命运多舛 爱心作灯照亮前路
秦巴山脉深处的铜钱村,是王庭德生命的起点,但也布满了荆棘。先天性侏儒症让他的身高定格在1.16米,四肢关节严重畸形,生活自理都很艰难。1岁多时,父亲病逝,母亲离家,爷爷随后去世,王庭德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儿。“是乡亲们你一口饭、我一件衣,把我从‘死神’手里拉了回来。”王庭德言语之间满是感激。
童年的求学路,是王庭德用坚韧铺就的。因身体残疾无法正常入学,王庭德便趴在教室窗外“偷学”,寒风中,冻僵的手指依然紧攥着捡来的铅笔头。校长发现这个执着的孩子后,破格让他免费读完村级小学。到镇上读初中时,跑班车的司机总会特意停下捎他一程,老师们轮流帮他补习功课。“那时我就想,等我有能力了,一定要把这份爱心传下去。”王庭德说。
命运的转机出现在文学与爱心的交织中。上初中时,一篇作文让他收到了上千封鼓励信,得到了大家的关注。省、市慈善协会的志愿者教他用电脑打字,爱心企业为他提供就业机会。2006年,他在茨沟镇打工时得知13岁女孩患肾炎无钱医治,连夜写下《13岁女孩患肾炎,渴望援助献爱心》的报道,呼吁社会救助。当女孩康复的消息传来时,王庭德豁然开朗:“我虽不是大款,但手中的笔和滚烫的心,就是行善的力量。”
书香育人 稿费化为助学之光
2015年4月23日,第20个世界读书日,王庭德在爱心人士的帮助下,走进紫阳县汉王镇安溪小学,将150册自己的著作《这个世界无须仰视》送到山区孩子手中。孩子们求知的眼神,让他坚定了走“书香育人”之路。这部记录了他成长历程的自传体纪实文学,二十年间重印15次,入选全国中小学图书馆推荐书目,收到的每一笔稿费,都成了他买书、捐书的资金。
截至2024年11月,王庭德买书共计花费16万元。这个数字背后,是王庭德作为安康市图书馆临聘人员,拿着每月1800元工资,省吃俭用下来的。2014年,他义卖书籍获得的“第一桶金”2.5万元,全部捐给了西安郊区的100名留守儿童。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王庭德说:“曾经我因没钱上学产生过轻生的念头,是巡逻交警当场捐款救了我,那份温暖我永远记在心里。”
在安康市图书馆的支持下,2017年春天,“王庭德书友会”正式成立。这个由爱心人士与高校志愿者组成的公益组织,成了播撒书香的园丁。朋成医药、女企协等爱心单位纷纷加入,一起向旬阳市构元中心小学、汉滨区晏坝初中等农村学校捐赠图书,让山区孩子感受到文字的温度。如今,“王庭德书友会”已成为全国全民阅读与志愿服务的典型案例,受到中国作家协会等单位的表彰。
公益宣讲 56万听众获得力量
“我们的升学率能超过95%,有八成归功于王庭德老师的一场场励志报告。”提起王庭德,紫阳县汉王镇初级中学校长语气中满是敬佩与感激。
自书友会成立以来,王庭德开启了“读励志图书,讲励志故事”的公益宣讲之路,七年间举办报告会960多场,听众达56万人次,收到感想心得2万余篇。
平均每周两场的报告会,对常人来说都是考验,对行动不便的王庭德更是挑战。他常常凌晨出发,坐最早的班车赶往山区学校,结束后又连夜返回,只为不耽误第二天图书馆的工作。“我的节假日、双休日几乎都在路上。”王庭德笑着说,眼中却没有丝毫疲惫。
在汉滨区晏坝初中,他用自己“趴在病榻上写作,靠字典自学”的经历,让沉迷网游的学生重新拿起课本;在旬阳市职教中心,他“卖报纸攒稿费,边打工边创作”的故事,让迷茫的职校生找到了奋斗方向。
“身体可以矮小,灵魂必须站立;命运可以多舛,精神不可屈服。”这是王庭德在报告会上常说的话。西安某高校的学生小李曾因残疾辍学,听完报告后给王庭德写信:“您让我明白,生命的高度从不在于双脚离地的尺寸,而在于灵魂飞翔的姿态。”
如今,小李已通过自学考试获得本科文凭,成为社区志愿者。这样的转变,在王庭德的听众中比比皆是。
善行无疆 汇聚微光温暖人间
在安康市图书馆的临时工岗位上,王庭德每月1800元的工资,大半都用在了公益上,但他助人的方式,远不止于捐款。“我手中的笔、学到的技术,都是帮人的工具。”他开设电脑打字与维修培训班,让210多名山区群众掌握了现代技术;协助成立安康市慈善协会茨沟分会,每年春节、六一、重阳节,他都会带着慰问品看望60多位孤寡老人和困境儿童。
对于残疾人的困境,王庭德感同身受。他跑部门、找企业,用募捐和申请资助的方式,帮助70多名肢残人装上义肢、配上轮椅。“记得有位大叔装上义肢后,第一时间颤巍巍地走到我面前,说‘这辈子终于能站直了’,那一刻,我觉得所有辛苦都值了。”
在茨沟镇,王庭德救下的肾炎女孩已成为一名护士,也常常参与公益救助;他教过的山区群众开起了打字店,日子越过越红火;受他鼓励的残疾青年组建了艺术团,用歌声传递着希望。
“身陷方寸之困,心藏万里河山。以文为炬,点燃他人希望;以爱为舟,摆渡迷惘灵魂。”是中国作家协会对他的评价。如今,44岁的王庭德依然笔耕不辍。目前,他正在创作《这个世界无须仰视》的续集,手头还有一部待出版的散文集。
“我想告诉正处于困境中的朋友,所有的困难都是暂时的,苦难多年后会成为宝贵的财富。”王庭德眼神坚定而温暖,话语铿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