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习记者 马尤翼 记者 赵婧
当被课堂拒之门外,她用双脚叩响象牙塔的大门;当被生活逼的无路可走时,她总会坚强地找到新的人生机遇。她就是李智华。
2008年,一部关于花季少女志华失去双臂后仍勇敢面对生活的励志影片《隐形的翅膀》在全国上映,并荣获华表奖。李智华就是主人公志华的生活原型。
今年是李智华作励志演讲的第15个年头,她为1500多所学校共上百万青少年讲述了自己的励志故事,让孩子们看到人生的无限潜能。5月13日,在“全国助残日”到来之际,李智华来到西安邮电大学报告厅,用自己的生命力量,照亮台下那一双双对未来和人生充满迷茫的眼睛。
1984年1月,李智华出生在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的一个贫困小山村,在她的百天宴上,原本的庆祝新生却变成了“劫后余生”。患有精神疾病的母亲突然出走,父亲心急火燎出门寻找,尚在襁褓的李智华一人在家,意外降临了,一场大火烧焦了她的双臂。
“智华是个可怜的孩子。”从小到大,这是李智华听到最多的一句话。这个赢得生命机会的懵懂小孩,在坚强地学着重新适应生活。在李智华1岁多时,她用脚学会了拿一些食物送到嘴边;再大一些,她学会用脚来拿水杯,拿筷子吃饭,穿衣服……
到了上学年龄,李智华最盼望能像别的孩子一样读书,于是,她开始学着用脚写字。刚开始铅笔头怎么也夹不紧,她就用嘴叼起绳子,一整天把笔和脚趾绑在一起,因为脚的力气大,她每次写字就像用刀一样,把痕迹刻在作业本上,被刻过的作业纸变得薄如蝉翼,轻轻碰一下就会扯碎。当脚趾被一次次磨破、血一遍遍干掉、硬硬地痂掉了又结……李智华终于学会了用脚写字。再接着,她能用脚做更多的事情。
“现在的我甚至可以用脚剪指甲。这件事看起来是日常小事,但对我来说特别重要。”李智华说,“我的人生是知识改变命运的真实写照。”
从一名不被允许正常上学的学生,到如今从中国科学院大学心理学博士毕业,求学这条路,李智华足足走了38年。
1990年9月,村里小学开始招收一年级新生,李智华没机会走进教室,她就每天悄悄站在教室窗外听课,一站就是两年多。直至教育局和当地残联知道后,才帮助李智华走进学校,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一直读到了初中毕业,因身体残疾,高中又一次把她拒之门外。
无奈之下,李智华只能回家务农,但她一直没有因此放弃。辍学2年后,在社会各界的关爱支持下,李智华得以有机会就读包头一所中专学校。
“我希望我的人生还有向前一步的可能。”李智华这样对自己说。在离高考只剩几个月的时间里,李智华借到了所有高中课本,努力复习备考,以社会考生的身份参加了普通高考。李智华再一次用她的努力,叩响了象牙塔的大门。
2003年,李智华考上了西安欧亚学院。除了完成每天的课程之外,她开始用脚练习书法。2004年,她获得中国青年书法比赛陕西省青年A组一等奖。2006年,李智华又参加了专升本考试,为自己争取到越来越多的学习机会。
李智华自强不息,不向命运低头的事迹感染了越来越多的人。2004年12月,中国残联、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联合发出通知,号召全国青少年向李智华学习。
“一路走来,很艰难也很幸运。”李智华慢慢体悟到,这份生命力量是可以靠自己不断传递下去的。
2006年7月,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李智华赚取了首月工资1000元,并捐赠与身患白血病的13岁少女;2010年陕西慈善乐拍会上,李智华和朋友们一起为7岁的成成捐款做手术……
从小经历了绝望、不甘和嘲笑的李智华,深知没有一个强大的内心,就会一直困囿于痛苦,所以她一直关注青少年素质教育及心理健康问题。2009年,她开始从事青少年心理健康咨询工作,考取了中国科学院大学青少年心理健康与治疗专业硕士在职研究生,取得了国际注册心理咨询师资格,成为了一名职业的青少年励志讲师,希望通过自己的经历和专业知识,帮助更多年轻人走出困境。
如今的李智华,有了一个幸福的家庭,也有了自己的一双儿女。但在幸福的背后,生活也一直在给李智华出各种难题。
李智华的儿子出生后,生长发育异于同龄孩子,运动能力很差。在儿子小学一年级时,老师建议李智华把孩子送到特殊学校就读,但李智华还是希望通过自己努力,能让孩子在正常的环境里生活。
“你看妈妈没有双手,做任何事情都比别人难,但还是做到了。只要我们肯努力,我们就一定能追上别人的脚步。”李智华对儿子充满信心。半个学期的坚持后,李智华儿子的学习成绩达到了班级中等水平,小学二年级考取了年级第一名。直到现在,上高一的儿子仍然保持着优异的成绩,在他的生命中,妈妈是他看到的一束“光”。
“这个世界上有一种力量叫相信,有一些事只有你相信,你才能看见。”李智华说,每个人生命里都蕴含着一份永恒不息的生命力量,爱和相信会改变我的命运,也会改变其他人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