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许鹏 通讯员 高苗 杜欣
近年来,榆林市榆阳区的大街小巷,一场关乎民生温度的老旧小区改造蝶变悄然上演。
曾经,老旧小区透着衰败与不便,居民生活被道路坑洼、设施陈旧、管网老化等问题困扰。如今,老旧小区“破茧成蝶”,居住环境、设施条件以及服务功能实现了质的飞跃。
换新颜亮点频现
地面坑坑洼洼、空中线路乱七八糟、楼体外墙年久失修……改造前的榆阳区东沙长虹路惠丰小区杂乱不堪。如今,惠丰小区楼顶铺了油毡和混凝土,楼体墙面做了保温和漆面,空中线路四网合一,管道做了改造升级。
惠丰小区的华丽转身,只是榆阳区老旧小区改造的一个缩影。2019年以来,榆阳区列入中省改造计划的老旧小区多达243个,计划总投资11.57亿元。截至2024年底,已经有209个老旧小区完成改造。
自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开展以来,榆阳区连续几年将其列入全区民生实事的“置顶清单”。为了让改造工作扎实落地,区政府迅速行动,成立了由区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任组长的老旧小区综合提升改造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各方力量,逐步构建起“政府主导、部门主抓、街办主责、居民参与”的全方位工作体系。榆阳区连续三年荣获省级老旧小区改造先进示范区称号。
在老旧小区加装电梯这一暖心工程方面,截至目前,全区累计批复加装电梯286部,已有96部电梯稳稳地矗立在小区楼栋旁,成为小区居民的“新宠”。
燃气管道老化更新改造,是关乎居民生活安全的“生命线”工程。全区涉及191个老旧小区以及7条周边相关燃气管网,如今,在各个老旧小区,相关工作正有序推进,191个老旧小区收到了改造“派单”,22个小区正在施工,45个小区已经完工,燃气管网3条已经开工、2条已经完工。
多举措协同保障
在老旧小区改造“大作战”中,榆阳区有着一套独具匠心的工作“兵法”。
政府主导,强化三项机制,为改造工作保驾护航。区级分管领导亲自组织,住建、发改、审计、财政、行政审批等部门派出精兵强将,抽调专人开启集中办公模式,围绕每一个审批事项仔细研讨、快速决策,确保每个审批事项都能在5个工作日内顺利办结。
区政府专门成立了老旧小区改造工作专班,实行“周统计、月通报”,每周仔细梳理各项目进展情况,统计各项数据,每个月对相关情况进行汇总通报,让大家对整体进度一目了然。区委办、区政府办、区委政研室组成联合督查组,每隔两个月深入各个改造现场开展督导工作。督查组走街串巷,查看工程质量,询问居民意见,一旦发现问题,立刻督促整改,确保改造工作不出现任何进度拖沓、质量不过关的情况。
资金保障机制是改造工作能够顺利开展的“底气”所在。榆阳区秉持着民生导向的财政政策,除了积极争取中省市的补助资金,用心动员居民自筹部分资金外,其余的资金缺口全部由区财政兜底保障,给改造工作顺利进行注入了一剂“强心针”。特别是在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工作中,市财政给予每部电梯20万元奖补,区财政在此基础上再给予不超过20万元的奖补,双重保障助力居民轻松迈向“电梯生活”。
部门主抓,实行三个统一,精心雕琢老旧小区的每一处细节。榆阳区住建局负责组织指导整个改造工作,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监理,依据大量实地考察学习成果,编制出全区老旧小区改造五年规划,详细标注每个小区改造的时间节点、改造重点,按照计划有条不紊地分批对老旧小区进行改造。
街办主责,落实三项责任,让老旧小区改造工作更接地气、更暖民心。街道办事处充分发挥群众工作和社会治理优势,主动承担改造的主体责任,精心组织实施每一个环节,了解大家的需求和想法,及时解决突发问题,切实提升改造质效。
在动员居民自筹资金这一关键环节,街道办事处发动五级五长,工作人员挨家挨户上门宣传,耐心给居民讲解改造好处。党员干部以身作则,带头出资,带动大家积极参与。同时,通过居民会议协商的方式,倾听居民心声,尊重大家意见,共同商量如何合理分摊费用,高效完成居民自筹工作。这一独具特色又行之有效的工作经验,已被列入全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第八批可复制政策机制清单,为其他地方老旧小区改造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