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首席记者 李荣)12月12日,记者从西安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今年前三季度,西安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08.1亿元,同比增长3.2%,高出全省0.1个百分点。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923元,增长6.9%,总量和增量均位居全省第一。90个村入选首批省级“千万工程”示范村,占全省五分之一。
西安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赵向军介绍,西安将“千村示范、全域提升”工程作为西安关于中央一号文件贯彻落实方案,纳入全市“八个新突破”重点工作和2024年为民实事清单,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成立推进工作专班,细化明确44个市级部门101项具体任务。2024年至2027年,每年统筹不少于10亿元资金支持“千万工程”建设。
为统筹城乡融合协同发展,西安分类推进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城六区城中村执行城市规划,郊五区以区为单元,实施城乡产业、建设、治理一体规划、一体推进,建设大都市功能外溢的主承接区。蓝田、周至以县为单元,强化县域综合承载,分解城市功能外溢,建设大都市优质农产品保供区、生活空间外延拓展区和绿色生态区。
为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西安市出台《新一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方案》,实施6大工程、22项行动,深入推进厕所、垃圾、污水“三大革命”。全市行政村“一村一公厕”、自然村通动力电、建制村道路硬化、行政村4G网络和光纤网络实现全覆盖。建成美丽村庄738个、美丽村庄片区12个、美丽庭院10万余户。全市累计谋划产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人居环境整治等项目11类1640个,涉及资金18.22亿元。
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方面,西安市扎实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建设,深入开展“百千万亩”高产示范方联动创建,一县(区)一策、整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粮食生产连年丰收。持续优化壮大“三区一带三基地13+6集群”都市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成乳制品、蔬菜、猕猴桃等3条百亿级和花卉、葡萄2条50亿级特色产业链。
同时,西安市组建全国首个城乡融合要素交易市场,建立“市、区县两级交易,市、区县、镇街、村四级服务”的城乡融合要素交易服务体系,建成农村集体资产监管运营服务中心177个,实现镇街全覆盖。全市累计完成11类129宗5.48亿元项目交易,为村集体增收4.49亿元,带动农民增收9541.27万元。大力引入城市资本与业态,开发村庄可利用空间,实施整村项目包装,打造西安都市现代农业创新发展基地20个、西安乡村空间站18个,深度推进农文、农旅、农科、农教融合发展。累计选派5016名干部人才到村服务,授牌创建“人才交流活动中心”和“人才服务驿站”216个,657家企业与787个村签署共建协议,吸引社会资本17.6亿元。
赵向军表示,下一步,西安市农业农村局将因地制宜推进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加快满足宅基地需求、农村基础设施提升与改造等相关要求的联村规划编制,逐步实现西安市城镇开发边界外农村区域规划管控全覆盖。持续推进“一村一特色”产业发展,用好城乡融合要素交易市场,力争年底全市村集体经济收益20万元以上的行政村(社区)达60%以上,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2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