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2024年10月31日 星期四
第03版:理论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构建合作发展新机制 深化苏陕协作“山海情”

□ 陈光

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是党中央着眼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共同富裕作出的重大决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完善东西部结对帮扶关系,拓展帮扶领域、健全帮扶机制、优化帮扶方式,加强产业合作、资源互补、劳务对接、人才交流,动员全社会参与,形成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也多次强调区域协作,提出“构建跨行政区合作发展新机制,深化东中西部产业协作”“完善产业在国内梯度有序转移的协作机制,推动转出地和承接地利益共享”“深化东中西部人才协作”。

苏陕协作是我省贯彻落实东西部协作要求的重要之举。近年来,苏陕产业协作不断深化,通过市域、县(区)域结对帮扶落地实施了一大批特色项目,如“无锡·延安”智算中心、苹果汁和苹果多酚项目等,“常州·安康”毛绒玩具、茶饮产业、社区工厂等,“南京·商洛”电子科技产业园、环亚源生态岛产业园等,有效促进了我省乡村振兴与区域协调发展。未来,应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持续深化与苏协作,强化产业带动、优化合作机制、激发内生动力,进一步提升协作质效,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持续赋能。

深化产业协作,坚持优势互补。科学谋划部署,立足各市、县(区)域自身资源特色,以前期协作已初具成效的产业项目为基础,在“点对点”结对帮扶基础上,探索开展跨行政区域的“片对片”合作互补,形成共享资源要素的组团效应;基于协作两地产业基础,共同研判未来市场需求变化,充分发挥我省特色资源、产业园区功能,与苏市场、技术、资本优势相对接,积极承接产业梯度转移,增强产业协作的辐射带动能力。拓展协作领域,在传统种植、初级加工等县域主要协作项目基础上,因地制宜推进向二、三产业及新兴业态拓展,探索建立高质高效合作方式,积极争取科技资源,强化技术引领,引入高附加值产业,打造区域特色产品和服务品牌,带动帮扶地区及脱贫人口持续增收。突出省域统筹,积极推动苏陕两省加强省域层面的产业和要素统筹,细化项目意向与资源供需清单,提升省域范围内要素匹配度;鼓励各类所有制企业在省域范围内建立多层次、多形式合作关系,调动市场主体、社会资本积极性,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做好长短结合,既要谋划具有短期带动、立竿见影效应的“速效”项目,也应聚焦2035年、2050年中长期目标,通盘考虑长效发展需求,分阶段稳步推进一批确保我省协作地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长期项目。

构建合作共赢的长效机制。拓展多元化协作机制,充分借鉴江苏全面落实“四个走在前”“四个新”重大任务、推动“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等经验做法,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基础,不断向产业转移和区域经济全面合作深化,引导苏陕协作项目向县域、城乡一体化拓展,从而在更大范围内凝聚资源要素、强化资源共享。强化市场营销机制,依托我省优质农特产品、文创工艺产品等,与苏协力打造商贸交易平台,通过网络平台、专柜销售、以购代捐等途径拓展销售渠道,构建起自有产品产销一体化运营体系;依托江苏在我省投资设立的农产品精深加工、冷链物流、社区工厂、科技园区等项目,进一步打通各类产品外销渠道,扩大在东部市场的占有率。健全沟通协调机制,鼓励我省各级苏陕协作领导小组加强与苏结对方沟通对接,进一步落实落细各类协作优惠政策,促进结对两地建立政策互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探索完善协作项目与乡村振兴任务及脱贫户需求相对接的机制和平台,协商细化帮扶方案,为协作项目落地实施提供有利条件和保障措施。做好权限下放,探索在整体目标明确基础上,省级层面以“管任务不管项目、管总量不管结构、管监督不管实施”为原则,将协作资金和项目管理审批等权限分级、分批次下放至市、县(区),提升基层自主权和灵活性。

加强人才交流与协作。协调优化干部选派与任职机制,根据我省实际需求,积极与苏沟通协商,在“三农”领域外,争取科技创新、招商引资、市场营销、金融服务、园区建设等领域的资深专家及选派干部;鉴于协作项目开展的实际情况,探索以协作项目阶段性实施周期或发展情况为依据,以江苏意见和选派干部自愿为原则,灵活调整对口帮扶我省干部的任职时间,试行浮动周期;加强对干部人才的关心关怀和生活保障,充分解决异地工作的后顾之忧。拓展人才交流与培养模式,进一步完善人才联培机制,优化我省干部、专业技术人才、行业精英赴江苏挂职、培训、调研、实习规模及覆盖领域,重点向涉及新质生产力、科技情报、对外开放、文化传承等领域倾斜;完善苏陕校企合作订制办班、产教融合基地共建共享等模式,根据产业协作领域和需求制定课程体系,提升人才培养效能。深化劳务协作,根据产业协作需求,探索开展“培训—实习—就业”全链条式劳务协作,推进劳务协作规范化、品牌化、连锁化、职业化发展;完善劳务协作精准就业信息平台,畅通就业数据信息共享渠道,推进劳务协作数字化、动态化和常态化管理,做到人岗相适,推动稳定就业。

(作者系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投稿邮箱:news@gjnews.cn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 新闻热线:029-63903896
Copyright @ 2013 各界导报社 各界新闻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内容监督投诉电话:029-63903896,或发邮件gejielwd1970@163.com 本网法律顾问:陕西希格玛律师事务所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