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春华
进入冬季,在皑皑白雪、千里冰封的我国北方,最时髦的健身方式莫过于冰雪运动了。然而,在古代滑冰、滑雪等冰雪运动就比较盛行,并且冰雪运动花样之多、参与人群之广、竞赛规则之完善,令人震撼。
一幅被发现于我国新疆阿勒泰地区的岩画,印证了人类冰雪运动起源于中国的说法:在古老的岩石上,刻着模糊的人形,隐约可以看到人类祖先滑雪的动作。这幅岩画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在冰雪覆盖的独特天气中,旧石器时代的祖先为了生存的需要,使用毛皮制成滑雪板,在冰雪中自由驰骋,用以打猎和交通。后来,毛皮滑雪板演变成木滑雪板。
直接记载“冰雪运动”的文字,隋代才初见端倪。《隋书》“契丹室韦”条曰:“南室韦北行十一日至北室韦,分为九部落……射猎为务,食肉衣皮……地多积雪,惧陷坑阱,骑木而行。”南北室韦皆古代居住在东北嫩江和黑龙江流域的少数民族,在气候严寒、积雪甚深的环境下,当地人发明了木质滑雪工具,其滑行速度可追上奔驰的骏马,堪称一种雪地里省力便捷的交通出行方式。
而“冰上运动”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新唐书·列传·卷一百四十二》“回鹘下”条谓:“东至木马突厥三部落……桦皮覆室,多善马,俗乘木马驰冰上,以板藉足,屈木支腋,蹴辄百步,势迅激。”其意思是,向东可到木马突厥三部落,这里的人用桦树皮做屋顶,习惯在冰雪上乘木马奔驰。所谓木马,即用板系在脚上的滑雪板。
到了宋代,出现了冰上游戏娱乐活动,并不再是我国北方民族的专属,开始以娱乐运动形式走向世界。《宋史·礼志》载:“故事,斋宿,幸后苑作冰戏。”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就提到过一种最早由北方少数民族发明的名为“冰床”,同时也被称为“凌床”“拖床”“胡床”“柁床”的游戏。沈括曾在沧州亲眼见到冰床在冰面上穿梭自如,惊讶之余,在闲居镇江梦溪园时,便将这一见闻写进了《梦溪笔谈》中:“信安、沧京之间……挽车者皆衣苇袴。冬月作小坐床,冰上拽之,谓之凌床。”这是一种以人力牵拉为动力的冰上游戏:在木板上铺上垫褥之类的轻软暖和的物件,供坐冰床的人取暖,而拉冰床的人则穿着“苇袴”,即外面绑着草的裤子,既保暖又防滑倒摔伤。两三个人坐在冰床上面,让一个人拉着在冰上滑行。冰床一出现,就获得人们青睐。宋代的多位皇帝喜欢这些冰上的娱乐活动,常在后苑里“观花,作冰嬉”(《宋史·礼志》)。冬季,一些官员还坐冰床上下班。
明代时,冰嬉被列为宫廷体育运动。一些官家子弟会聚集在冰面上玩冰床,并将十几张床连在一起,一边饮酒驱寒,一边滑行(《倚晴阁杂钞》)。明万历年间,刘若愚在《明宫史》中记载:“阳德门外,冬至冰冻,可拉拖床,以木作平板,上加床或藁荐(草垫子),一人在前引绳,可拉二三人,行冰上如飞。”然而,把滑雪运动彻底带向体育竞技项目、娱乐项目的,还应归功于清代乾隆皇帝。
乾隆皇帝一生对冰嬉运动十分重视和推崇,他在位六十年,每年腊月,当北京西苑三海(指北海、中海、南海)冰冻坚实之时,就择期举行“冰嬉”,乾隆帝亲自校阅,从未间断过。保守计算,每年举办三场,总共约举办冰嬉大典一百八十余场,每次上千人参加竞技的冰上运动会居然没有出过任何问题,组织之严密、竞赛规则之齐全,确实令人赞叹!
冰嬉竞技运动通常分为速度滑冰和花样滑冰两大类。速度滑冰要求完成“官趟子”(规定动作)的8种动作姿势,包括双臂摆动式、背手跑冰式、弯道式等。花样滑冰则更为丰富多样,有“猿猴抱桃”“鹞子盘云”“金鸡独立”“哪吒探海”“凤凰展翅”“双飞燕”“大蝎子”“摇身晃”“香炉爪”“举橦爬竿”“翻杠子”“千斤坠”等十几种,堪称冰上杂技。到了乾隆后期,甚至出现了冰上速滑六里、一人托举二人乃至三人的高难度竞技项目,更是令人叹为观止。
乾隆帝还重视建立冰嬉运动竞赛规则及举措,包括制定常规竞赛制度,设立奖励机制等。他曾让一个苦练成才的苗族青年喜桂,特批加入八旗军籍,并赐号“冰上燕儿”。另外,他善用宣传手段,不仅自己为冰嬉写序赋诗推广冰嬉运动,还令金昆、程志道、福隆安等宫廷画师绘制了许多以冰嬉为主题的画作。现珍藏于故宫博物院的一幅清代乾隆年间的《冰嬉图》将当时花样滑冰选手姿态各异、栩栩如生的高超技术呈现在人们眼前:冰上健儿们姿态不同,各显绝技,鱼贯而行,组成了一条蜿蜒盘转的长龙。乾隆皇帝还特意作过《冰嬉赋》,足以证明冰雪运动在当时的繁盛与普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