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2025年11月17日 星期一
第03版:岁月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解码中国申遗的文明密码

——读《千山万水:中国申遗故事》有感

□ 刘小兵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在广袤的中华大地蕴藏着数不胜数的文明瑰宝,我们的申遗数量在世界上长期保持领先地位。申遗文物的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文明故事?清华大学遗产中心主任吕舟等专家学者联合编撰的《千山万水:中国申遗故事》,精选了中国境内11处极具代表性的世界文化遗产,从历史、文化、绘画、建筑等多重维度,深度解读这些申遗项目的独特魅力与全球价值。

以申遗成功的时间排序,这11处世界遗产主要包括:长城、乐山大佛、庐山、苏州古典园林、殷墟、大运河、花山岩画、鼓浪屿、良渚、景迈山、北京中轴线。涵盖建筑奇迹、宗教艺术、水利工程、江南园林、千年古城、绝壁岩画、多元海岛、高原茶山等多种类型,遗产地涉及全国23个省区市,构成了一幅中华文化的绚丽画卷。

徜徉书中,你将领略到庐山国家公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雄浑气势,在亦诗亦画中,深深陶醉于中华优美的自然风光里。你还将欣赏到苏州古典园林的素朴典雅,在一步一景中,感叹中国传统文人园林的精致。披着金色的霞光,漫步浪漫的鼓浪屿,你会被岛上历史国际社区的多元文化所折服。如果有幸到广西,那就去参观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吧,画中展现出的当地古骆越人的生活场景,相信一定会让你赞不绝口。假如到了云南,品上一壶景迈古茶林的古茶,沁人心脾里,你定会对千年茶韵有更深的理解。倘若坐着飞机到了首都,记着别忘了从空中俯瞰北京中轴线,透过那条神奇的经纬线,你会进一步读懂深蕴在紫禁城内外的文明律动……

品读这本古韵留芳的文化读本,恰似打开了一扇半开的雕花木窗,透过它,我们能看到中国四十载申遗路上那些鲜为人知的晨昏与四季。诚如吕舟在绪论中所写:“世界遗产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活着的文明呼吸。”这句话成了贯穿全书的精神脉络——那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垂青的11处遗产地,从乐山大佛的端庄,到良渚玉琮的神秘;从景迈茶园的静谧,到北京中轴线的雄奇,都在专家们平实生动的叙述中一一鲜活起来。全书带着旖旎的中华风情,将专业的申遗知识转化为普通人能感知的历史温度,力求从一处处遗址、遗迹中,深刻解读申遗背后无数人的执著与坚守。正是得益于一代代民族工匠“择一事,终一生”的艺术匠心,才创造了如此众多的文化遗产,并让这些瑰宝跨越国界最终打动世界。

11处遗产地如珍珠般串联起中国文明的基因图谱。长城章节里,作者没有堆砌万人修筑的宏大叙事,而是从箭扣段一块刻着“万历六年石匠王”字样说开去。当读到专家团队为保护这段野长城,在悬崖上搭建钢架悬空作业的细节时,终于懂得:世界遗产的价值不仅在于古老,更在于今人如何与历史对话。

在乐山大佛的篇章中,作者巧妙地将宗教艺术与当代保护技术交织。描述1990年代大佛面部修缮时,既提到唐代工匠巧妙的排水系统设计,又详述现代工程师如何用纳米材料修补风化岩体。这种古今辉映的写法,让人看到申遗并不是单纯的项目申报,更是意义深广的文明传承。在殷墟部分的记叙中,作者详解了考古学家们如何用现代技术检测甲骨文的年代,从而让西方学者心悦诚服地认定中国信史始于商朝,申遗在此成为了文明对话的“桥梁”。

大运河章节的叙事尤为生动。作者跟随申遗团队乘船考察时,记录下老船工哼唱的漕运号子与沿岸新生的文创园区,这种时空叠影的呈现方式,完美诠释了世界遗产动态保护的理念。最令人惊喜的是景迈山古茶林章节,作者没有简单罗列千年茶树的树龄,而是描绘了布朗族老人用口传史诗记载的茶树驯化史,以及现代科学家如何通过DNA检测验证这些传说。这种科学与人文的双重叙事,让世界遗产从冰冷的评估标准中挣脱,展现出鲜活的文化生命力。

从殷墟甲骨灼烧的裂纹,到景迈山茶林蒸腾的晨雾,中华文明的基因一直在遗产中“活着”。这部著作,记录了中国人热爱遗产、尊重遗产、保护遗产和应用遗产的过程。历史与现在都在深刻地阐明,中国遗产不只是曾经的辉煌,更是照耀世界的文明坐标,这场传承与弘扬,还有待无数有识之士接续发力。

投稿邮箱:news@gjnews.cn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 新闻热线:029-63903896
Copyright @ 2013 各界导报社 各界新闻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内容监督投诉电话:029-63903896,或发邮件gejielwd1970@163.com 本网法律顾问:陕西希格玛律师事务所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