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报道组
1945年10月25日,台湾光复,重回祖国怀抱。在台湾光复80周年的历史性时刻,党和国家设立台湾光复纪念日。10月25日上午,纪念台湾光复8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引发在陕台胞、有关方面代表人士强烈共鸣和积极评价。
住陕全国政协委员、台盟陕西省委会主委陈玉玲表示,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以国家名义设立台湾光复纪念日,反映了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担当历史任务、矢志不渝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坚强意志,对于进一步团结凝聚两岸同胞坚定不移推进祖国统一和民族复兴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历史意义和政治意义。
台湾光复的历史表明,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无可辩驳。1946年8月台湾光复一周年之际,林献堂、丘念台等台湾各界代表人士于1946年8月发起组织台湾光复致敬团,前往陕西祭拜黄帝陵,表达台湾同胞认祖归宗的赤诚之情。
陈玉玲表示,省台盟将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对台工作的重要论述、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团结带领全省盟员及所联系的台胞,铭记抗战胜利、台湾光复的光荣历史,传承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和台盟爱国爱乡光荣传统,用心办好汉唐文化营、海洋文化交流平台系列活动,关注支持台胞台企来陕投资兴业、台湾青年来陕追梦圆梦,助力陕台各领域交流交往,努力为深化陕台融合发展、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陕西台盟力量。
“这是值得全体中华儿女永远铭记的历史时刻,展示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定立场。”省台联会长王红兵感慨道。
在王红兵的记忆中,2006年9月12日是极具特殊意义的一天。彼时,台湾光复致敬团的后人们沿着先辈足迹重走寻根路,最终在黄帝陵轩辕庙内成功竖立“台湾光复致敬团祭黄帝陵文碑”。这不仅圆了先辈夙愿——1946年致敬团曾因大雨未能亲临拜谒黄帝陵,更以实物见证的方式,向世人传递出台湾同胞世代传承的慎终追远情怀与心向祖国的坚定信念。
王红兵表示,台联是党和政府联系台胞的桥梁和纽带,是广大台胞的“温暖之家”。今天我们纪念台湾光复,核心在于从历史中汲取力量,既要讲好两岸中国人在民族危急关头团结一心、共御外侮的抗战故事,唤起台胞青年共同记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文化观,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面;更要大力开展两岸交流活动,邀请广大台胞青年来陕参访交流,体验中华文化,感受大陆发展进步,守护中华民族共同的家园,共同书写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篇章,共同开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80年来,中华文化始终是联结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而青年作为文化传承与时代发展的中坚力量,其交流互动更是延续这份血脉联结的关键所在。”住陕全国政协委员祁志峰2013年发起并出资承办的“两岸在校大学生文化交流活动”,连续6年组织台湾地区青年学生来到陕西,参观黄帝陵、兵马俑,体验陕西非遗文化,感受深厚的历史底蕴和飞速的发展变化。在他看来,这些交流不是单向的“展示”,而是双向的“共鸣”,不仅增进了两岸青年之间的交流与理解,更凝聚了“两岸一家亲,共圆中国梦”的思想共识。
80年岁月流转,两岸青年的文化交流始终是联结彼此的重要桥梁。祁志峰表示,站在台湾光复80周年的历史节点,结合过往实践,自己将继续以文化为媒,丰富交流内容、创新交流形式、讲好交流故事,推动两岸青年更深入地交流、更真诚地互动,把共同的文化记忆转化为携手前行的力量,为两岸融合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青年活力。
“无论两岸分隔多久,我们共享的汉字、文明与血脉,是任何力量都无法斩断的纽带。”西安台商协会副会长李明这番深切的认知,源于其家族跨越海峡的百年迁徙史,“作为从福建漳州府海澄(今漳州市龙海区)迁台的第六代后裔,我眼中的‘台湾光复’,不只是政治史,更是跨越两百年海峡、从未中断的文化传承。两百年前,先民们怀揣族谱、带着家庙的香灰渡海赴台,他们带去的不仅是汉字、礼俗与技艺,更将这些文化根脉深深植入台湾土地,成为延绵不绝的中华文明薪火。”
李明表示,构建文化桥梁是根本之道。两岸应积极组织青年互访,让台湾青年看漳州祖厝、大陆青年尝台湾古早味,共护歌仔戏、南音等非遗文化,以共同的节俗拉近心灵的距离。
“台湾光复纪念日的设立,有力彰显了台湾从来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进一步巩固了一个中国的历史事实和原则共识,是推动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与民族复兴的重要举措。”省政协委员、台盟盟员李晓敏表示,台湾光复是两岸同胞用鲜血换来的成果,设立这一纪念日有助于让两岸同胞的力量更紧密凝聚,也能让年轻一代清楚,两岸同胞血脉相连,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永远无法割裂。
这份历史厚重感也让她更加明晰自身使命。李晓敏表示,“未来我会以台盟盟员的身份为纽带,立足本职、结合专业领域,坚定理想信念,发挥委员作用,深入调研、积极建言,不断提升履职能力,以实际行动凝聚两岸同胞共识,让更多台湾同胞感受到祖国的发展与温暖,为实现国家统一、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贡献力量。”
今年是陕西硒旺庄园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邱冠嘉在陕创业的第三年。三年前,来自台湾的他定居安康,投身澳大利亚淡水龙虾养殖。
“台湾的根,从来都深扎在大陆的土壤里。”祖籍广东梅州的邱冠嘉,记忆里先祖的客家话、代代相传的清明祭祖礼、不变的客家味,无一不烙着“中国印记”。阿公临终前摩挲着褶皱的族谱,念叨没回梅州扫墓的遗憾,父亲焚香祭祖时抚着族谱叮嘱:“饮水思源,认祖归宗,咱们是从梅州过来台湾的。”让邱冠嘉深知大陆是族谱扉页的故乡,是抹不去的血脉坐标。
扎根安康后,邱冠嘉主动向当地农民传授澳大利亚淡水龙虾养殖技术,帮他们将土地单位面积产值提升40%以上,每亩年均增收超3000元,让乡亲们在自家土地上收获实实在在的丰厚收益,这份跨越海峡的善意与担当,恰是祖训与家乡特长最生动的注脚。
“希望两岸同胞携手同心,共创祖国和平统一,让更多台湾同胞循着族谱上的故土坐标落叶归根。”邱冠嘉坚定地说,这才是对历史最深沉的尊重,更是对千万祖辈魂牵梦萦、跨越海峡的故土执念,最滚烫的深情告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