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张涵博 文/图
“选题要抓痛点、调研要求深度、建议贵在可行”,这是致公党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西安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李勃昕时常挂在嘴边的参政议政“三原则”。2021年,李勃昕获批加入致公党。在这个以“致力为公、侨海报国”为宗旨的党派平台上,他不断践行参政履职的初心使命。
李勃昕是一名有着工科背景的社科教师,本硕阶段专攻工科领域,毕业后就职于一家生产型企业。当时企业所使用的设备多来自意大利、德国等国家,不仅设备本身昂贵,就连一个小小的配件也价格不菲,一旦设备出现故障,还得从国外专门聘请工程师前来维修。
“我当时就在想,为什么企业不愿意用国产设备。”带着疑问深入研究,李勃昕发现,症结在于国产设备的质量和效率不及进口设备,他继而进一步思索,如何才能有效提高我国加工制造业的质量和效率?“必须加强自主研发,优化管理流程,破除生产管理体制机制障碍,这也就促使我在博士阶段转向产业经济学研究。”
兼具工科底蕴与社科素养,让李勃昕在参政议政工作中具备多重视角。加入致公党后,他迅速找准了履职方向——依托自身专业背景,结合致公党侨海特色,聚焦氢能、自贸区协同创新、新质生产力等新兴领域精准建言。
2024年,作为致公党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李勃昕参与致公党中央重点调研课题“优化青年科技工作者创新成果转化机制 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相关调研。3月至5月,他在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习期间,通过发放问卷、搜集资料、开展访谈、电话沟通等多种形式积累素材;7月,他又随调研组在浙江省杭州市调研,学习发达地区在科技成果转化领域的先进理念与实践经验;返回陕西后,马不停蹄地走访了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等高校,与青年科研人员深入交流,细致了解他们在工作中遇到的各类问题。
“青年科研人员有技术、有活力,但常被知识产权确权难、技术转化渠道窄等问题困扰,这些都是调研要抓的‘痛点’。”李勃昕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执笔起草的调研报告,由致公党中央采纳上报,获得中共中央领导同志批示。
当年12月,隆冬的寒意浸透陕北。李勃昕在榆林开展调研时,突然接到一通来自北京的电话,通知他两天后前往北京参会。“我得知科技部和致公党中央要针对我们此前提交的报告组织一场专题座谈会。当时挺意外的,怀着激动的心情直接从定边搭乘火车赴京。”
在这场座谈会上,政府部门与民主党派面对面深度沟通,围绕报告内容展开深入讨论。最让李勃昕感到振奋的是,当天的议题中还涉及了西部青年科技人员发展所面临的瓶颈问题,这正是他此前调研中尤为关注的方向。
“一份好的建言,不只是让大家认识到事情的重要性,更要能推动这件重要的事真正落到实处、付诸实践。”加入致公党以来,李勃昕撰写提交建议、社情民意信息及调研报告60余篇,4篇获中共中央领导同志批示,3篇获省级领导同志批示,30余篇报告被全国政协、陕西省政协、西安市政协作为大会发言内容和提案素材采纳,部分建言被转化为政策举措。
2023年,李勃昕被致公党中央授予“中国致公党参政议政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围绕我省社会经济发展,李勃昕的建言同样掷地有声。他在党员企业的调研过程中敏锐地发现,陕西虽然坐拥工业副产氢资源优势与陕汽氢能车辆组装技术基础,但却面临氢源成本高、加氢站建设滞后等难题。为此,他在年初党派征集重点调研选题时,提出我省应重点关注氢能交通产业发展,之后随致公党陕西省委会在榆林、西安和广东佛山调研,对比分析各地氢能产业发展经验,最终在调研报告中提出“氢能车辆高速公路免费”“加大加氢站建设补贴”等建议。
这些建议在省政协“加快推进我省储能产业发展”专题协商座谈会上得到省发改委、省科技厅的积极回应,后续被纳入陕西省氢能发展支持政策——
2024年9月1日至2027年9月1日,陕西对安装使用ETC装备的氢能车辆全额免除省内高速公路通行费,在此期间,陕西还对在高速公路上建设的日加氢能力500公斤以上的固定式加氢站,按建设实际投资(不含土地成本)的30%对加氢站投资主体进行补贴;陕西正在加快打造榆林—延安—西安,西安—渭南—韩城两条城际氢能廊道;在符合安全规范要求的前提下,支持利用现有土地改(扩)建加氢站。
从建言献策到政策落地,不仅坚定了李勃昕的履职信心,也成为他反哺高校教学的鲜活素材。他将“双碳”目标下的中外碳排放差异、氢能产业发展案例等履职素材融入课堂,带领学生梳理研究全球20世纪30年代以来主要国家的碳排放数据,在核心期刊合作发表学术论文,揭示经济增长与碳排放效率之间的双向演化关系,论述中国式“双碳”目标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传统课本知识偏理论,而参政议政中获取的第一手政策信息、前沿实践案例,能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中国特色治理体系。”李勃昕欣慰地说,有学生从中深受启发,开始关注中国的现实问题,进入高校从事研究工作,以中国话语体系解读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随着参政议政工作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李勃昕陆续受邀前往多家单位、高校分享履职经验。“以爱国之心写建言之策”,是他在分享中不变的核心主张。在他的带动与鼓励下,身边越来越多教师主动加入建言队伍。“每当有老师高兴地告诉我他们的建言被采纳并落地时,我也有一种收获感。”
今年是中国致公党成立100周年,李勃昕到广东参观了致公党创始人之一的司徒美堂先生故居,在一幅幅史料、一件件实物前,他重温党派历史,坚定履职初心。他说,“作为一名普通的大学教师,我愿以自身专业知识为支撑,在履职尽责、建言献策中发挥更大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