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冯倩楠
“叮铃铃——”
“张法官,我想跟你咨询个事……”
金秋时节,延安市志丹县迎来丰收季。得益于前几年扎实普法工作,近两年,每到这个季节,张丽梅都会接到果农打来的电话。
张丽梅是志丹县人民法院立案庭副庭长,负责苹果巡回法庭工作,曾获全国“八五”普法中期表现突出个人称号。“法官要带着对群众的深厚情怀,让法律的光辉温暖人心。”她说。
以诚心帮助果农
就在几天前,张丽梅接到了果农老胡的电话。
原来,早些时候,有果商与老胡在内的几户果农签订了定金合同。9月13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冰雹,让即将成熟的苹果布满坑痕,部分果树树枝也被砸断。
果商提出退还定金,果农不愿意,纠纷由此产生。
电话里,张丽梅耐心解释相关法律规定,随后又与苹果经代办人、果商面对面沟通,释法答疑。最终,双方同意各让一步,达成调解协议。
果农明白要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苹果巡回法庭功不可没。
“什么是规范有效的书面合同?”“签合同时要注意哪些方面?”……几年间,张丽梅通过苹果巡回法庭将司法服务送到田间地头,开展“苹果法庭进乡村”系列普法活动,在果园现场发放《果农果商实用法律手册》等普法资料,讲解法律知识,不少涉果纠纷就地化解。
“苹果交易一旦发生矛盾,处理时效非常关键,尤其在采摘季,果农等不起,需要快速调解处理。”为此,过去几年中,每到采摘销售季节,张丽梅常将法庭“搬到”田间地头、苹果交易市场等地,通过以案说法就地增强果农和果商们的法律意识。
“你们辛苦,又大老远跑来了,吃点儿苹果。”走村入户时,果农捧上苹果表示感谢的场景,屡见不鲜。
以耐心赢得信任
多年与群众打交道,让张丽梅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老人。老人的儿子卧病在床,她作为案件代理人替儿子打官司。
第一次与老人见面时,张丽梅刚接手案子,还没来得及给被告送达。老人拄着拐杖,一次次来办公室“堵”她,反复问:“是不是要判我输?”每次见到老人,张丽梅都嘘寒问暖,操着方言,详细讲解法律关系、举证责任、程序规定等内容。
有一回,老人临走时嘟囔:“要不是听人说你是个公正的法官,我早就闹得不让你工作了……从法院楼上跳下去,看你咋办?算了,今天我就先回了。”这句带着情绪的话,反而让张丽梅心头一热——她从这“狠话”里听出,老人听进去了她讲的道理。
案件审结后,老人还多次来找张丽梅咨询其他问题。
“群众可能听不懂复杂的法律术语,却渴望得到一个明明白白的说法。”张丽梅说,释法析理不是程序性的点缀,而是站稳人民立场的“必修课”。从见到当事人起,就要全方位地释明法理,说得清、讲得透,至关重要;说得不到位,可能会埋下隐患,甚至引发信访问题。
与群众打交道有没有技巧?“有的,比如先拉近距离,‘叔叔阿姨’先叫着,打消当事人的对立情绪;比如保持耐心、注意方法,在倾听群众诉求时随时给予反馈。”张丽梅顿了顿,“不过,最重要的,是让群众感受到你的真诚与尊重。”
以慧心找到最优解
“终于把入股金和分红要回来了!”抗争整整两年后,拿到钱的那一刻,老宋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
几年前,连同老宋在内的70多户村民,每户入股15000元,与一家企业签订作物产业协议,约定每年向每户村民分红2000元,五年后返回本金。
谁承想,2023年,企业租赁的土地到期,续租遇到困难,企业家转而到外地投资。分红断了,股金也不给退,70户村民发了愁。
2024年底,当地乡政府联系了张丽梅。前前后后琢磨了好几遍后,考虑到这批案件事实、法律关系具有相似性,为高效化解纠纷,张丽梅决定选取其中1起案件作为示范性诉讼案件,进行深入审理。
诉前,张丽梅依据当事人申请,进行了财产保全,将被告账户冻结。不久后,企业老板主动找到志丹县人民法院,要求进行调解。春节前,这起示范案件的股金和分红全部兑现;今年,70多户村民的股金和分红也已全部兑付。
“两万元看似不多,但每一起‘小’案,都关乎当事人实实在在的幸福感。”张丽梅说。
“法曹英贤”马锡五出生于志丹县。马锡五“司法民主”“司法公正”“司法为民”等司法理念深深影响着张丽梅。在践行“马锡五审判方式”过程中,张丽梅不止一次感受到:“法官的使命,不仅要做实定分止争,更要像马锡五那样,带着深厚情怀,倾听群众心底的声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