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冯倩楠
“大家太热情了,有的人原本表演一个节目,结果一连演了三个……”10月11日,在西安市灞桥区政协文史馆暨新时代协商民主实践中心,记者见到正在轮值的杨爱丽委员时,她正在给两位前来“取经”的政协委员分享今年春节期间联合社区,发动志愿者为群众进行公益文艺演出的经历。
作为四届灞桥区政协委员和全国优秀委员工作室(站)”荣誉获得者,杨爱丽说:“我本身就是一名群众,为群众说话、替群众办事,当好群众‘代言人’是应尽之责。”
“杨大姐是我最喜欢的称呼”
“杨大姐,谢谢你。”在杨爱丽委员工作室,经常能遇到群众上门致谢的场景。
杨爱丽委员工作室位于灞桥区纺七路,临近菜市场,旁边是灞桥区东城第三小学。群众遇到难事时总会趁着买菜、接娃的间隙,主动上门找“杨大姐”说说。
纺七路与纺织城正街十字的交通信号灯,就是杨爱丽助力推动解决的一件民生实事。
之前,由于纺七路与纺织城正街十字路口没有交通信号灯,每逢灞桥区东城第三小学上下学高峰,周边路段便拥堵不堪。“不光是堵,孩子们上学放学也有安全隐患。”接到群众反映后,杨爱丽随即联系了所在社区和街道政协学习组,向有关部门反映问题。
很快,交警灞桥大队与杨爱丽取得联系,并前往现场开展实地勘验。“安装红绿灯那天,交警同志还专门给我发了照片。”杨爱丽欣慰地说。
学校附近的护坡塌了,有群众来找“杨大姐”;马路和大楼中间有个不高不低的“石沟”,总有人不小心摔进去,有群众来找“杨大姐”;小孩因与入学年龄差半年学校不收,井盖老是响害怕有安全隐患,又有群众来找“杨大姐”……杨爱丽委员工作室的“人气”,就这么一点一滴化作心碑口碑。
翻看杨爱丽委员工作室自2022年起的一本本记事簿,上面清楚记录着每一次群众来访事宜。其中,50余件提案、社情民意信息与此息息相关。
“对我来说,就是动动嘴皮子打打电话、写写字跑跑腿,但对群众而言就是迫切需要解决的民生大事。”杨爱丽说,正是在这样一来一往中,自己与群众有了深度信任,“杨大姐”这个称呼也成了自己最珍视的荣誉,“说明我和群众心是连在一起的”。
“任何小事都可能是‘大事’”
“茄子!”
10月21日,在席王街道东张村,志愿者正在为一名老人拍照。随后,老人领到了8张一寸照、6张两寸照、1张12寸纪念照。
正值九九重阳敬老月,杨爱丽联合助老爱心协会发起为社区老人义务拍照活动。从10月16日至21日晚,他们为灞桥区23个社区近3000名老人留下了照片。
这只是杨爱丽服务群众的日常“小事”之一。多年来,依托委员工作室,杨爱丽心系群众,默默做着一件件爱民暖心事。
杨爱丽说,自己曾是一名纺织厂女工,下岗后开过理发店、卖过服装、经营过出租车,对群众的冷暖有着切身感受。一次机缘巧合,她创办了家政服务公司,培训下岗纺织女工,专心为“一老一小”提供人性化服务。
2013年,杨爱丽开始为周边老人提供送餐服务。一次,工作人员上门为老人送餐时,听到房间里传来呼救声。经她联系社区并找到开锁公司破门后,发现老人因摔倒时间过长,身子都快冻僵了。杨爱丽说:“从那以后,我更加明白,任何有关老年人的‘小事’都不‘小’,都可能是人命关天的‘大事’。”
2019年起,杨爱丽的百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与灞桥区杜陵村达成协议,为村里及周边的百名老人提供就餐服务。即便疫情期间需要提供就餐服务的老人只有一位,这项服务都从未中断过。面对记者有关聘用人员费用的问题,她快人快语:“没有值不值,如果我们不送,在当时的环境下,老人就吃不上饭了,得帮他熬过去。”
这些经历,有的成了她提案的线索,如“建立智慧中央厨房,为各个小区配送餐食”的建议,不仅被有关部门采纳,还被写进了《西安市推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
“想再为群众服务四十年”
免费举办手工艺学习班、为老旧小区新建公厕呼吁……多年来,杨爱丽委员工作室紧贴民生,倾情帮助群众解决实事百余件。
杨爱丽说,这份热心肠源于父亲的言传身教。孩童时,父亲每周只休息一天。“这一天里,他还要免费帮人家理发,或者给邻居换烂掉的锅底。”
爱,是灯盏接力的暖流。2021年,是杨爱丽忘不掉的年份,这一年她年满六十,迎来了“全国优秀委员工作室(站)”殊荣。在北京领完奖,她参观了当地的委员工作室,学到了许多好经验好做法,这些都在工作室得到了运用。
依托委员工作室,2021年6月,杨爱丽组织周边热心群众成立了“纺织大妈”志愿者服务队,协助交警在上下学高峰“护航”学生过马路、为失能老人上门送服务、为社区清扫路面……在她的带领下,服务队不断壮大,为群众提供的服务项目也越来越丰富。
2022年,杨爱丽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作为本届灞桥区政协的第100名党员,杨爱丽期待为群众服务也“凑个整”:“想把委员工作室打造得更有人情味、更有温度,想联合政府、社区、机构、爱心企业解决好困难群众的养老问题,想再为群众服务四十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