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选会
近年来,宝鸡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抓手,以巩固深化“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成果为核心目标,持续加大文化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不断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积极探索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全市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浓厚文化动能。
存在问题
(一)城乡公共文化供给有待均衡。优质文化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区、县城,乡镇及偏远农村地区文化设施老化、资源供给不足等问题较为明显,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差距持续拉大。乡镇机构改革后,基层文化站编制被撤销,职能定位弱化,“谁来干、怎么干、干什么”的问题亟待解决。县区文化单位人员编制严重短缺,各图书馆在岗人员数量仅为全省县区平均水平的50%,且人才结构不合理、专业能力不足,严重制约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与创新。
(二)特色品牌创新有待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对接机制不健全,服务形式单一、内容同质化现象突出,数字化服务水平滞后于群众需求。品牌活动未能充分结合地域文化特色和不同群体个性化需求,针对性、创新性不足,导致群众参与积极性不高,特色品牌IP影响力有待提升。资金保障力度不足,人均文化活动经费、人均年新增购书经费未足额保障,县区文化馆、图书馆经费仅能维持基本运转,难以开展高品质文化活动。
(三)社会参与渠道有待拓展。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不完善,“群众点单、政府配菜”的精准供给模式尚未形成,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渠道不畅、积极性不高。与黔东南州“村超”“村BA”等群众文化品牌相比,我市群众文化“自组织”能力较弱,文化发展“内生性”动力不足,未能有效将文化软实力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硬支撑。
(四)供需精准匹配有待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仍未摆脱“政府端菜”的传统模式,缺乏以需求为导向的精准供给机制,导致服务与群众实际需求存在错位,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满意度和获得感未能充分释放。同时,数字化服务应用场景不足,未能充分满足不同年龄、职业人群的差异化需求,群众参与积极性不高,服务从“有没有”向“好不好”的转型升级步伐缓慢。
意见建议
(一)构建城乡文化服务共同体,推动公共文化均衡优质发展。强化规划引领与机制创新,将公共文化服务纳入“十五五”文旅发展规划重点内容,明确发展目标、任务清单和保障措施。探索公共文化设施“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置”改革,盘活闲置基层文化场地资源,提高设施利用效率。推动资源整合与服务下沉,树立“大公共文化服务”理念,整合城乡文化场馆、人才、活动资源,建立“县-镇-村”三级协同共建机制。实施公共文化“城市反哺乡村”行动,组织城区文化场馆、文艺院团与乡镇结对帮扶,定期开展送演出、送培训、送图书下乡活动,缩小城乡文化差距。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用好事业单位人才编制“周转池”,建立文化人才“县管乡用”机制,在镇(街道)明确1至2名公共文化服务专干编制,确保基层文化工作有人干事。定期开展基层文化工作者业务培训,提升专业服务能力,优化人才队伍结构。
(二)打造特色文化品牌集群,激活文化发展创新动能。深挖地域文化资源,以周礼文化、关学文化、民俗文化为核心,策划“寻迹周原”“青铜之旅”“非遗体验季”等特色活动,培育具有宝鸡辨识度的文化IP。支持各县区打造“一县一品”文化品牌,如凤翔泥塑文化节、千阳刺绣研学季、陇县社火过大年等,形成品牌集群效应。强化资金与人才保障,足额落实人均文化活动经费、人均年新增购书经费,设立公共文化服务创新专项资金,支持高品质公共文化活动开展。优化县区文化馆、图书馆人员结构,提高专技人员及高级职称配置比例,引进文化创意、数字技术等专业人才。推动“文化+科技”融合,运用VR、AR、MR等数字技术,打造周原遗址数字展厅、宝鸡非遗数字馆等互动体验项目;深化“阅游宝鸡”平台建设,构建“云端+实体”立体化文化服务网络,实现“指尖上的文化服务”全覆盖,提升文化服务数字化水平。
(三)健全多元参与长效机制,激发文化发展内生动力。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细化“菜单式”文化服务供给清单,建立“需求征集-资源整合-服务配送-效果评价”闭环管理流程。对社会力量承接的文化项目,简化审批流程,给予税收优惠、场地支持等帮扶政策,降低参与门槛。培育群众文化自组织能力,支持基层自乐班、文艺社团、民营院团发展,每年安排专项经费用于群众性文艺团队扶持。借鉴“村超”“村BA”成功经验,鼓励开展“村晚”“社区文化节”“广场才艺赛”等群众自办文化活动,培育文化“领头人”和乡土文艺人才,激发群众文化参与热情。规范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完善志愿者注册、培训、激励机制,探索“专职+兼职”服务模式,鼓励机关干部、在校学生、文化能人参与基层文化服务。建立文化志愿者服务积分制度,积分可兑换文化活动门票、培训课程等,提高志愿者参与积极性。
(四)完善精准供给服务体系,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建立需求与供给精准对接机制,定期开展群众文化需求调查,通过线上问卷、基层座谈等方式,全面掌握不同群体文化偏好,针对性设计服务项目。推行“需求导向+专业打造”模式,实施“城市文化反哺”工程,开设市民艺校、青年文艺夜校等,提供定制化、特色化文化培训服务。探索“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依托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等优质文旅资源,开发沉浸式文化体验线路,推动文化服务与旅游、工业、农业等产业深度融合,拓展文化服务应用场景,提升文化服务经济价值。建立“市-县-镇”三级文化服务联动机制,针对偏远农村地区开展“文艺轻骑兵进基层”“送戏下乡”等活动,实现“送文化”与“种文化”有机结合,确保公共文化服务无死角、全覆盖,切实提升群众文化获得感和满意度。
(作者系宝鸡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