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闫智
城市治理是连接民生福祉与城市发展的纽带,既关乎市民日常出行的顺畅、居住环境的舒适,也影响着城市的对外形象。
10月16日,西安市临潼区政协召开十四届十八次常委会会议,围绕“以提升功能品质为重点 加快提升城市治理质效”议题开展专题协商。与会委员带着前期调研获取的第一手资料与群众心声,共同为临潼城市治理把脉支招。
当前,临潼区已实现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省政府批复,单元详细规划形成“一张图”管控格局,16个老旧小区改造进入财政评审阶段,5个“保交房”项目累计交付1649套,新型城镇化建设完成投资1.1亿元,占总投资的88%,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城市发展能级和综合承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但临灞路连接线、骊丰一路等项目受资金、土地制约推进缓慢,城市精细化管理与智慧化应用仍有不足,资金要素保障压力突出,城市精细化、智慧化管理水平仍有提升空间。面对发展需要和群众期盼,资金、要素等保障压力依然存在。”会上,区委常委、副区长孟俊平通报了全区提升城市功能品质与治理工作情况。
针对存在的实际问题,委员们踊跃发言,从全区交通秩序管理、市容形象提升、城市更新改造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
“城区交通堵、停车难,已经影响到市民生活与游客体验!”区政协常委、民革临潼区工委主委冯斌以东大街、健康路为例,指出了商业集中区货车装卸、学校医院高峰时段车流交织导致的拥堵问题。
冯斌建议,在医院、学校周边增建立体停车场,推动机关单位车位错时共享。同时在秦唐大道等主干道升级智能交通系统,推行“绿波通行”,在学校周边设置限时单行线,用“疏管结合”破解交通难题。
背街小巷是城市的“里子”,直接关系到市民的生活品质和城市的整体形象。近年来,临潼区有效改善部分区域基础设施老化、环境脏乱差等问题,提升了街区整体形象和居民生活品质。
“但部分巷道治理覆盖不均衡,存在‘死角盲区’。”区政协常委、民进临潼区工委主委李红梅说,周家场巷、健康北路北段等地仍存在路面破损、排水不畅等问题。她建议,制定《背街小巷治理三年行动计划》,优先改造群众反映强烈的“盲区”巷道。同时推广“街巷长制”,配套“红黑榜”考核机制,把“集中整治”转化为“长效管护”,让背街小巷既干净整洁,又保留烟火气。
早市夜市是城市烟火气的生动体现,也是市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区政协委员高汝洧发现,城区部分夜市存在占道经营、卫生脏乱差、车辆乱停影响通行等问题。
为此,高汝洧建议,将芷文路夜市迁移至陕鼓大道辅道等闲置空间,或在芷文路设置物理隔离护栏,减少交通拥堵发生。引入第三方公司化运营,开展运营试点,打造示范区域,进而全面推广,进一步提升早市夜市的市容市貌形象。对食品摊贩实行“六统一”管理,即统一公示信息、统一工作衣帽等,对累计3次被投诉的摊贩取消备案,既保障市民便利,又能守住环境与安全底线。
……
在听取了10位委员发言后,区政协主席吕新海结合前期调研情况建议,要建立重大项目协调推进专班机制,加强部门联动化解问题,确保民生与基础设施项目有序推进。要聚焦交通拥堵等问题,完善路网体系,改造地下管网,增加公共空间,布局公共服务设施,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圈”。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监测与应急处置能力,开展市容环境整治,加强重点区域治理,提升管理水平。要完善社区治理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城市管理服务,形成良性互动格局,加强文明宣传教育,提高市民素养。
“委员们的发言紧扣主题,认识深刻到位,建议精准务实,区政府将对提出的意见建议进行系统梳理研判,充分借鉴参考并举一反三,持续改进和提升城市治理工作水平。”孟俊平说。下一步,政府将发挥专班统筹协调作用,强化目标责任考核,跟进工作落实,督导项目建设,促进责任、项目、工作落实落细。优化“三项机制”,坚持“一线工作法”,把握工作进度,督促项目手续办理等环节,协调解决问题,保障项目推进。持续攻坚民生工程,紧盯时间节点,压实责任,确保“保回迁”“保交房”任务完成,加快老旧小区改造评审和施工进度,惠及于民。强化要素保障协同,加强向上沟通汇报,争取政策资金支持,优化区内资源配置,强化部门、街办联动,形成合力,为城市建设和治理提供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