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2025年10月27日 星期一
第04版:社会 上一版   
下一篇

跨越时空的烽火记忆

——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

□ 记者 殷博华 杨小妹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在1950年至1953年的抗美援朝战争中,19.7万多名英雄的中华儿女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为了和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祖国从未忘记,人民永远铭记。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本报记者走近3名中国人民志愿军老战士,聆听他们尘封在岁月中的烽火记忆。

朱焕江:

“入朝岁月终生难忘”

“黄河黄河,我是长江,有重要情报向你报告。”10月20日,在中国人民志愿军老战士朱焕江家中,93岁的他指着一幅电报机照片,深情讲述起当年跨过鸭绿江、奔赴抗美援朝战场的故事。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18岁的朱焕江毅然报名参军。1951年至1952年,朱焕江和战友们先后在浙江、辽宁等地开展战前训练,1953年3月跟随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1军奔赴朝鲜战场。

“入朝后,我成为连队里的一名通信兵,核心任务是及时把上级指令传达到前沿阵地。”朱焕江说。

入朝不久,朱焕江所在的部队就遭遇了敌人的偷袭。一天,全团组织战士们观看电影《中华儿女》,敌军的飞机突然向驻地投下数枚炸弹。炮火轰鸣过后,现场一片狼藉,这是他第一次直面敌人的残酷,也让他愈发坚定了打赢抗美援朝战争的决心。

一次,团部命令朱焕江将一封作战指令送到10多公里外的前沿阵地。两地之间设有两道敌军封锁线,为躲避敌人伏击,他借着夜色走小路前往。在穿越第二道敌军封锁线时,他遭遇了敌人的机枪射击,幸好躲避及时没有受伤。当晚,他提前1个小时将指令送到一线,因任务完成出色,获得了入朝作战的第一枚个人三等功奖章。

“上了战场就不能畏惧牺牲,必须完成上级命令。”朱焕江说,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除了战士们钢铁般的意志和英勇作战的勇气,也离不开朝鲜军民的鼎力相助。

在朝鲜时,朱焕江所在的通信班住在当地的农户家中,朝鲜大娘和女儿省吃俭用,把最好的食物和生活用品留给了战士们。在1953年7月的金城战役中,为保证道路通畅,朝鲜军民协助他和战友们一起疏通道路,敌军来袭时,他们不顾个人安危主动吸引敌机火力,为我军战士争取躲避时间。

“在疏通一条山路时,很多朝鲜军民为了掩护我们牺牲了。”朱焕江说,入朝岁月终生难忘。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后,朱焕江继续在部队通信班服役,1962年开始参与政工工作。退休后,在雁塔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的鼓励下,他积极参与红色宣讲活动,先后走进近百所中小学和社区,为青少年进行国防教育;还多次和老战友——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交流下一代的培育心得。

“是党培养了我,我要听党话、跟党走,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朱焕江说,他还有一个心愿,就是去世后捐献遗体,为党的医学事业作最后的贡献。

班耀先:

“我不是英雄,英雄都没有回来”

东北解放纪念章、解放奖章、抗美援朝纪念章……10月22日,在宝鸡市金台区中国人民志愿军老战士班耀先家中,9枚熠熠生辉的军功章整齐摆放在收纳盒中,这是他一生最珍贵的收藏。

1948年1月,班耀先参军入伍,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的一名战士。入伍后,他先后跟随部队参加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等战斗。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他跟随抗美援朝战争中首支入朝作战的部队——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2军先头部队,于10月16日‌秘密入朝。

刚入朝,班耀先所在的部队就和敌军进行了一场遭遇战,战士们奋勇作战,打得敌人丢盔弃甲,还缴获了很多物资。他因作战勇敢,被提拔为排长。

1950年10月25日,抗美援朝战争第一次战役打响,在敌军猛烈的炮火下,班耀先有几次险些丧命。一场战斗下来,他所在的连队伤亡惨重。

连队里和班耀先同期入伍的4名老乡先后在战斗中牺牲。抗美援朝战争第一次战役结束后,原先140多人的连队,只剩下不到40人。回忆起曾经与战友们并肩战斗的日子,96岁的班耀先老泪纵横。

在抗美援朝战争第三次战役期间,班耀先所在的连队物资告急,白天为了躲避敌人飞机,运输补给的部队无法行动。夜晚,狡猾的敌军专门打击运送给养的车队,没有给养的20天,战士们在零下20多摄氏度的严寒中,为了充饥一把炒面一把雪,一些老战士忍着饥饿,把仅有的炒面留给年轻战士。

“是钢铁般的意志和必胜的决心让我们撑了下来。”班耀先说,战斗停歇时,寒冷和饥饿是最大的敌人。

在一次渡河作战中,班耀先和战友们举着枪蹚水过河,一些来自浙江等地的南方战友,由于缺乏御寒装备和经验,穿着湿衣裤休整一夜后,第二天无法站立,许多战士因此落下残疾,甚至被截肢,与他关系要好的一名战友就被截掉了双腿。

“战争无比残酷,入朝作战的每一仗都会有很多战友伤亡。”班耀先说,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结束后,之前连队里一同入朝作战的战友,活下来的人寥寥无几。

1952年,班耀先所在的部队撤离朝鲜回国休整。在回国的列车上,与入朝前的激动相比,车厢里一片寂静,所有战士脸色凝重,眼里充满了对牺牲战友的怀念。

“青山处处埋忠骨,今朝马革裹尸还。”班耀先哽咽着说,“我不是英雄,英雄都没有回来,他们永远留在了朝鲜。”

离开朝鲜后,班耀先继续留在部队服役。1956年,他被派到长沙工程兵学院(今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学习,成为一名工程兵,直至1983年10月离休。

离休后,他始终秉持离休不褪色的精神,辗转于部队、企业和单位等地,把自己掌握的工程知识毫无保留地讲给年轻一代。

2022年,为了让老战士们发挥余热,宝鸡市军队离休退休干部休养所成立“红色宣讲团”。班耀先积极报名参加,与其他老战士一起走进学校、社区,为青少年进行国防教育,把先辈们的战斗故事讲给学生听,告诫大家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希望孩子们能继承先辈遗志,努力建设祖国,让中国的明天更加繁荣富强。”班耀先说。

郝继友:

“坑道就是我的舞台”

“当兵就是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这句刻在中国人民志愿军老战士郝继友生命里的誓言,自19岁踏上朝鲜战场的那一刻起,便成了他穿越烽火的精神铠甲。

1948年,15岁的郝继友成为部队文工团的一员。彼时的他未曾想到,四年后自己将成为朝鲜战场上的一名文艺兵。

1952年,朝鲜战场硝烟弥漫,美军的炮火让前线阵地时刻面临着危险。刚抵达朝鲜的郝继友来不及适应恶劣的环境,便立刻投入到了紧张的演出中。

战士们在前线浴血奋战,不仅要面对敌人的炮火,更难挨的是与外界隔绝带来的孤独与焦虑。“战士们在坑道里一蹲就是十几天,没消息、没补给,最怕的就是失去斗志。”

“坑道就是我的舞台。”郝继友和战友们深知,此刻战士们需要精神慰藉,他们的任务就是把“祖国和人民在等着你们”的信念唱进每个战士心里。

没有灯光,没有布景,郝继友就借着炮弹间隙的微光为战士们表演。他们唱起熟悉的革命歌曲,演绎《白毛女》《穷人恨》等经典剧目的选段,那些饱含深情的旋律和耳熟能详的故事,瞬间拉近了与战士们的距离。此外,他们还随时随地收集战场上的素材、国内外形势,把最新的消息宣传给前线战士们,将战场上的英勇事迹、身边的感人故事编成节目,用最鲜活的内容鼓舞士气。

“战斗越激烈,前线的战士们就越艰苦,我们的演出也越频繁。”已步入鲐背之年的郝继友回忆起当时的场景,眼中依旧闪烁着光芒。

战场从不是安稳的“舞台”,危险随时可能降临。郝继友至今记得那一次惊心动魄的经历——当时他和3名战友一同前往前沿阵地慰问,他走在最前面,3名战友紧随其后。突然,一枚炮弹呼啸而至,在他们身边爆炸。硝烟散去后,郝继友挣扎着爬起来,却发现身后的战友们已经倒在血泊中,永远地离开了他。那一刻,年轻的他真切地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但战友们的牺牲并没有让他退缩,反而更坚定了他“为战友们表演”的决心。

1953年7月,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由于朝鲜人民军队在战争中伤亡惨重,战后重建迫在眉睫,郝继友并没有立刻回国,他留在朝鲜投身到战后恢复工作中。

直到1958年,郝继友才踏上回国之路。在部队的这些年,他因表现突出,先后两次荣立三等功。老家的亲友们看到他平安归来,都激动地喊着:“英雄回来了!”这句简单的话语让郝继友热泪盈眶,他知道这份“英雄”的称号,不仅属于自己,更属于那些牺牲在战场上的战友,属于所有为抗美援朝胜利付出的人。

如今,郝继友依旧能清晰回忆起曾经坑道中的歌声,以及那些永远留在异国他乡的战友。他经常给身边人讲述朝鲜战场上的故事,唱起当年在战场上唱过的歌,用自己的经历让更多人铭记那段艰苦卓绝的历史,用一生的坚守诠释着军人的信仰与担当。

投稿邮箱:news@gjnews.cn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 新闻热线:029-63903896
Copyright @ 2013 各界导报社 各界新闻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内容监督投诉电话:029-63903896,或发邮件gejielwd1970@163.com 本网法律顾问:陕西希格玛律师事务所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