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2025年10月13日 星期一
第01版:要闻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向新质生产力要增长新动能

——陕投集团积极开拓新兴领域优化产业结构

□ 记者 满淑涵

在航空产业板块,以直升机和无人机为突破口,构建陕西地方航空产业全产业链条,直升机销售架数、租赁架次均连续多年占据同类机型市场份额50%以上;

在商业卫星测控领域,抢抓国家重大战略机遇,组建西安寰宇卫星测控与数据应用有限公司,具备支持10个星座、500颗卫星的在轨管理服务能力,跻身航天器测运控领域第一梯队;

在新兴产业赛道,着力加快激光芯片、雷达天线、半导体材料等产业谋篇布局、提质增效,旗下立芯光电实现高功率单模半导体激光器芯片国产化替代……

近年来,陕西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陕投集团”)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立足陕西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积极投身科技属性强、技术价值高的新兴领域,新质生产力培育逐渐积厚成势,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

追“光”跃迁

用四年时间,实现关键技术突破,优化制程工艺,推动五款产品问世,这是立芯光电的追“光”造“芯”故事。

作为陕西省光子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西安立芯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是国内首个取代进口并实现高功率半导体激光芯片批量化生产的企业。

激光芯片能做什么?激光导航、激光切割、激光焊接、激光扫描,无不用到激光芯片,同时在光学通信、显示照明、医疗美容等场景亦有丰富应用场景。未来,随着高端制造、低空经济、智能家居、智能驾驶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半导体激光器将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但过去,高功率激光芯片国产化率较低,是国内光器件的“阿喀琉斯之踵”。

迎难而上、聚力攻坚,立芯光电用创新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建成一条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器工艺线,从光刻、湿法、薄膜、退火到镀膜、减薄、解理、测量,涵盖半导体激光器制造的全套设备及工艺,自主研发850nm、976nm及1064nm等多个系列高功率单模芯片,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了关键元器件的国产化替代和完全自主可控。三款主导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分别超过30%、50%和10%,有效破解了相关产业链的“卡脖子”难题,为下游企业提供了稳定可靠的芯片来源。

“发展密钥在于我们成功突破高端外延结构设计、腔面镀膜钝化等关键核心技术。”西安立芯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青民这样打比方,“在巴条侧腔面镀膜相当于在十分之一的头发丝上做雕工,镀膜质量决定器件的可靠性和极限功率,只有达到微米级的精准才能让光的能量没有损耗不断增益,最终被高效利用。”

精益求精的背后,是立芯光电不断迭代的技术体系:自主开发的半导体光子器件仿真软件,能“看到”器件内部发生的物理过程;自主开发新的外延生长技术,精确控制外延层厚度、组分及掺杂水平,严格控制材料缺陷;自主开发晶圆的高对准精度技术、无应力刻蚀技术、超低欧姆接触电阻技术、在线检测技术,整套工艺平台处于国际领先技术水平;自主开发P3端面处理技术,将产品良率提高到90%以上,高于行业平均水平30%至40%。

“无人驾驶汽车能够看得更远、更准、更安全,扫地机器人可以反应更灵敏、打扫无死角,这些生活化的场景都有激光芯片的助力。”西安立芯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波表示,围绕陕西光子产业发展蓝图,立芯光电明确中长期技术发展规划,将持续攻关量子级联激光器、光泵半导体激光器等前沿技术,积极拓展砷化镓、磷化铟、锑化镓等多材料平台,打造激光半导体外延-芯片-模组-器件-终端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探问星际

精测苍穹、妙控星河,这是寰宇卫星在浩渺星辰大海中写下的“诗与远方”。

随着我国商业航天产业链加速崛起,西安寰宇卫星测控与数据应用有限公司在时代大潮中破浪前行,其主导建成的卫星地面设备共享平台,可常态接入调用国内外30余台(套)地面设备,已成为国内规模位居前列的商用卫星测控资源交易中心。

走进寰宇卫星飞行控制中心,航天器测运控管理云平台实时“追星逐月”,航天器工况监视、轨道控制与维持、碰撞预警与规避、故障诊断与预测、航天器异常处置、有效载荷管理、地面系统控制管理均可一屏掌握、联动响应。

“现如今,卫星应用已深入人们日常生活,可能你看不到它,但是你一定每天都在享受它的服务,比如天气预报、定位导航、位置服务、物联网等。”西安寰宇卫星测控与数据应用有限公司卫星在轨管理中心主任闫钢介绍,卫星在轨管理工作的目的就是保障卫星在太空中安全稳定运行,最大限度发挥它的应用价值。

卫星在轨服务的主要工作是对卫星平台进行维护管理、故障维修、卫星轨道保持、星座构型保持以及空间安全管理等,卫星管理人员就像医生和护士,既要时刻关注卫星的状态,也要在必要时采取一些干预措施,给卫星建立全方位的健康档案。

除了航天器在轨测控管理服务,西安寰宇卫星测控与数据应用有限公司还可为用户提供地面系统集成与运维、航天专用软件定制开发等服务,依托自主研发的仿真分析工具,为用户提供地面系统相关的各类技术支持和服务,通过测控软件满足不同型号火箭与低、中、高轨道卫星发射入轨、早期测控、在轨测试以及长期管理测控需要,具备多星并行管理或星座分组规划能力。

今年上半年,寰宇卫星市场表现亮眼:圆满完成6次发射测控任务,保障41颗卫星入轨,占据全国新发射商业卫星76%的市场份额;新增管理卫星32颗,同比增长41%。累计服务航天器356个,常态化管控卫星186颗,成功率稳定在99%以上。

森林监测、遥感考古、城市交通、农田管理……过去一度“高冷”的航天技术,正借助商业力量不断拓宽应用场景,走进千家万户、千行百业。据赛迪研究院发布的《“十五五”商业航天发展思路与路径》报告,中国商业航天全产业链实现快速发展,并有望在“十五五”末或“十六五”时期迎来成熟期。

“专业测运控团队、全功能测控中心、全球站网布局,这是寰宇卫星赢得当下、决胜未来的王牌优势。”西安寰宇卫星测控与数据应用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利民表示,将紧抓政策红利和市场机遇,坚守卫星测运控核心主业,培育发展卫星地面站系统集成、星间激光通信终端制造以及卫星数据“一体化”应用等服务,推动产业链上下游纵向延伸、横向整合,构建专业化、多元化、体系化的产品与服务谱系,充分展现陕西商业航天力量,践行“补充国家航天体系力量,服务国家重大航天项目”的使命。

逐梦蓝天

“基础先行、技术牵引、场景驱动、产业赋能”,这是陕航集团在广阔蓝天描画的发展“路线图”。

在位于西安航天基地的陕西直升机产业园,一架贝尔407堪称“明星机型”。搭载铰链式担架、呼吸机、除颤监护仪、注射泵、氧气瓶、负压吸引器,这架直升机担负空中应急救援专业机组的培训教学任务。“在具体执行任务过程中,这款机型具备侧飞、倒飞、悬停、垂直起降等独特优势,可以在复杂环境以及车辆难以进入的区域实施救援,并满足伤患在空中运输过程的救治需求。”陕西秦汉通用航空有限公司航空医疗救护总监宋品辉介绍。

航空应急救援是低空经济的重要一环,在低空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金融资本与通航产业的深度融合,已成为驱动行业变革的核心动能。

作为全省首家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陕投集团发展低空经济起步较早,近年来依托旗下陕航集团“直升机+无人机”协同发展的产业优势和全领域运营模式,不断拓展“低空+”应用场景,成为陕西低空经济领域“排头兵”。

目前,陕航集团开展通航运营服务贝尔系列直升机20架,取得CCAR-91部、CCAR-135部、CCAR-136部运行资质,是西北地区运行资质最全、飞行作业能力最强的航空救援力量。今年,还陆续引进3架KA-32重型直升机,与原有的贝尔407、贝尔412等机型形成“轻中重”协同格局。其中,贝尔系列直升机负责医疗救护、人员转运等场景,最大载重能达到5吨的KA-32可执行森林灭火、物资投送等大型任务。

在位于陕西直升机产业发展园的陕西省航空应急救援指挥中心,一块巨型电子屏上,飞行统计、作业分析、维修任务监控等各类数据实时跳动,后台融合人工智能与大模型的“航空应急大脑”飞速运转,陕航集团自主研发的低空运行控制指挥系统实现各类应急飞行任务“一站式”审批、“一张网”管理。

此外,直升机加装也借助科技创新啃下了“硬骨头”。陕航集团自主研发的“森林防火预警指挥通信系统”,使直升机在无地面基站情况下保障应急通信;从1吨到3吨的系列直升机消防灭火吊桶,实现航空应急装备国产化,有效降低了综合成本。

“陕航集团将在已建成可视化航空器运行控制指挥系统的基础上,继续以应急救援等应用场景为牵引,不断拓展系统功能,深度融合人工智能、大模型等先进技术,构建具有示范意义的智能航空指挥中枢。”陕航集团总经济师田达表示,“十五五”时期,陕航集团将紧紧把握国产大飞机C919扩产和低空经济全面铺开的时代机遇、市场机遇,一方面继续拓展应用场景,做大做好“低空+”文章;另一方面推动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在航空器结构件、复合材料、测试设备、飞控系统等细分领域积极布局,助力打造全国低空经济“陕西样本”。

投稿邮箱:news@gjnews.cn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 新闻热线:029-63903896
Copyright @ 2013 各界导报社 各界新闻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内容监督投诉电话:029-63903896,或发邮件gejielwd1970@163.com 本网法律顾问:陕西希格玛律师事务所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