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闫智 实习记者 杨媚
“儿童酱油”“专为儿童研发”“减盐50%”……近年来,随着人口结构变化和消费升级,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用品的质量,包括关注婴童用品的多样性和个性化。
如今的消费市场,“儿童专属”标签让商品价格一路飙升。为探究“儿童专属”标签背后的价格溢价以及家长的消费逻辑,近日,记者在西安多家商场进行了走访调查。
“儿童专属”标签加持
商品价格翻倍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西安市阳光天地购物中心的乐友孕婴童专卖店,琳琅满目的儿童用品摆满了整个门店。一件纯棉婴儿短袖标价199元,一个手掌大的摇铃礼盒标价259元。
“这些衣服、玩具价格这么高,会有人购买吗?”面对记者的询问,销售人员李静说:“我们的衣服选用优质的有机棉,经过特殊处理,没有任何化学残留,对宝宝皮肤好。而且专门根据婴儿身体特点定制,比如领口处的特殊剪裁,可以方便宝宝穿脱。另外,从面料采购到生产工艺,每一个环节都比成人服装要求高,价格自然会贵一些,目前销量也不错。”
记者在走访一些孕婴童专卖店时注意到,除了衣服和玩具用品,一些带有“儿童专用”标签的调味品也比普通调味品价格更高。
打开网购平台搜索,“儿童酱油”价格几乎均高于普通款。除此之外,儿童挂面、儿童饼干、儿童饮用水、儿童核桃油……只要前面加上“儿童”两个字,“身价”立马大涨。
不只是基础食品,很多宣称“高营养”的儿童零食也存在类似情况。部分儿童饼干打着“高钙”旗号,价格比普通饼干高出2倍多,但对比其营养成分表,钙含量与普通饼干相差无几。
成本差异有限
“焦虑消费”推高溢价
“目前,我国没有专门针对儿童酱油的国家标准,儿童酱油执行的是普通酱油的国家标准,主要包括GB 2717-201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酱油》和GB/T 18186-2025《酱油质量通则》。”省中医医院营养科营养师尹薇说,市场上部分3岁以上儿童食品会通过推出减盐版产品、小包装产品、添加营养强化剂或采用卡通造型,使用“儿童食品”称呼,从外形或名称上与普通食品区分,但从营养需求角度来看,与普通食品相比并无显著优势。
“新鲜食物所含的营养素和植物化学物优于预包装食品,在非必要情况下,应保证孩子摄入新鲜的主食、蔬菜水果、大豆及其制品以及适量的肉蛋奶,实现食物多样性。”尹薇建议,家长可参考《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版)》中针对儿童青少年的膳食重点,为孩子进行日常饮食的均衡搭配。若孩子能通过日常饮食满足营养摄入均衡,通常无需额外添加所谓的“儿童食品”。
从儿童食品到儿童护理领域,“专属”标签带来的价格差距同样明显。在西安荟聚购物中心三楼某专卖店,一款英式儿童沐浴露洗发水二合一(350ml)售价198元,当记者询问“儿童款是否有特殊配方”时,销售人员回答“温和无刺激”,却无法提供具体成分差异的说明。
无论是洗发水、沐浴露等清洁用品,还是润肤霜、护臀膏等护肤产品,只要标注“儿童专用”,价格普遍比同品牌成人温和款高出50%以上,部分高端品牌甚至相差数倍。
西安市樱花广场一家母婴店负责人刘女士透露,部分商品的溢价与成本关联不大,主要靠“家长心理”定价,比如标“儿童专用”,会让家长默认更安全,从而选择购买。
“孩子的健康和成长是最重要的,我会选择一些口碑好、质量有保障的品牌。”近日,在西安含光路某商场,正在为孩子选购婴儿车的张鸽婷说,在为孩子买东西时,她更注重品质和品牌,比如婴儿奶粉,她会选择大品牌,虽然价格贵,但品质有保证。有时候也会觉得一些孩子用品价格过高,但为了孩子,还是会选择购买。
西安市民李乐是一名“90后”宝妈,自从孩子出生后,她都会为孩子选择“更好的”。“以前总觉得孩子的东西就得买专用的,贵点也没关系,直到之前的一次购物经历,让我改变了想法。”李乐说,去年在小区电梯看到一款大牌学步鞋的广告,自己花了800多元给孩子买了一双,到货后发现和之前100多元买的鞋相比,并没有明显优势。
《2025—2031年中国儿童用品行业市场发展前景及投资风险评估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儿童用品市场规模约7580.6亿元,其中,儿童玩具1252.2亿元、儿童服装2929.6亿元、儿童家具1409.1亿元、儿童护理用品1550.1亿元、其他439.6亿元。中国儿童人口基数大,儿童消费已占到家庭总支出的30%左右。
“很多家长对‘儿童专用’有执念,比如给宝宝选洗衣液,非要买儿童款,一瓶50多元,其实有些成人用的植物配方洗衣液,不含荧光剂、磷,成分表和儿童款差不多,孩子也能用,价格还便宜。”西安某家政公司金牌育儿嫂谷阿姨说,像孩子用的润肤霜,有些家长觉得“进口儿童款才好”,但实际上跟一些成人润肤霜相比,成分和保湿效果差不多,却贵了两三倍。
聚焦核心信息
拒绝“标签绑架”
西安市临潼区政协委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曹选说,家长对“儿童专属”商品的高价接受度,本质上是“焦虑驱动型消费”。部分家长因为缺乏专业的产品鉴别能力,面对“儿童专用更安全”的宣传,容易将“价格高”与“品质好”直接画等号。加之对“优质育儿”的期待值较高,很容易陷入“不买贵的就是对孩子不上心”的心理暗示旋涡,即便知道商品溢价过高,也会为“安心感”买单。
曹选建议,家长在选购商品时,要多关注产品成分、执行标准等核心信息,理性平衡品质与性价比,而非单纯被“儿童专属”标签绑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