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2025年09月24日 星期三
第04版:社会 上一版   
下一篇

数联古今 智绘文明

——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论坛观察

9月17日,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论坛在西安举行。一位观众正在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院推出的宅兹中国数字化展馆内沉浸式体验。 孙璐莹 摄


□ 任一文 记者 赵婧

古城西安,秋意渐浓。9月16日至17日,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论坛在古城西安举行。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正以数字文明新高地的身份吸引着全球目光。此次论坛以“数联古今 智绘文明——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主题,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围绕“保护·传承”“技术·创新”“产业·赋能”“开放·共治”四大核心议题进行深入探讨。论坛同期举办的文化遗产数字化精品展,更是集中呈现了全球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最新成果,让人们看到了数字技术正在为文化遗产保护注入前所未有的新动能。

保护·传承:数字技术为文明留存“基因密码”

“对于历史文化遗产来说,保护永远是第一位的。”世界互联网大会秘书长任贤良在开幕式上的讲话,道出了所有参会者的共识。在西安国际会议中心1号楼的文化遗产数字化精品展现场,“保护”的力量通过一个个数字项目直观地呈现出来。

北京大学图像学实验室首席专家朱青生教授团队带来的“世界古代文明图像数据库”项目,将“保护”做到了极致。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首先要解决“看不清的文物如何准确、完整记录”的问题。他带领团队历时30年构建了汉代图像基因库,对全国11个汉画核心分布区的6000余件汉画像石进行扫描、整理,出版《汉画总录》63卷,还研发了微痕成像技术,能让风化褪色的画像“重现原貌”。正是融合了微痕技术与建模扫描技术,才实现了文物表面微痕、细节特征的数字化留存。

在古建遗址保护领域,联想集团联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开展的“AI智慧应县木塔”项目同样令人惊叹。借助AIGC空间计算,构建了一比一还原应县木塔结构细节的“数字孪生”。同时,运用智能机器狗完成对木塔本体顶层的文保巡逻工作。该项目已形成了覆盖“保护-研究-活化”全链条的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方案。

技术·创新:从数字记录到深度理解的跨越

“快看,青铜神树‘长’出屏幕了!”在文物展区的裸眼3D屏幕前,三星堆青铜神树正缓缓“破屏而出”,枝丫层层舒展,栖于枝上的金乌纹饰在光影流转中熠熠生辉,这是“三星堆——金沙”裸眼3D项目带来的震撼体验。该项目采用“文物+数字”的展陈形式,将裸眼3D沉浸秀和文物复刻品组合在一起,尽显文物之美、古蜀之韵。

技术创新不仅体现在展示层面,更深入到文化遗产的解读与研究领域。朱青生教授团队研发的IIML跨文明图像标注系统,建立了七层图像解析框架,实现了从像素级到语义级的精准标注。“我们不仅要记录文物的形态,更要理解图像背后的文化内涵。”朱青生教授解释说。基于这一系统,该团队创立了“形相学”理论体系,替代传统“以语言解释世界”的模式,通过专业理论解读图像深层信息。

中国国家图书馆推出的“中华古籍智慧化服务平台”同样展现了技术创新的力量。该平台整合了古籍数字化资源1万余种、10万余册,融合人工智能、知识图谱等前沿科技,向社会公众提供开放共享、全面多元的古籍资源和科技赋能、便捷高效的阅读服务,让普通读者也能沉浸式感受文化底蕴。

产业·赋能:文化遗产数字化激活发展新动能

文化遗产数字化不仅实现了保护与传承,更成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引擎。在西安,数字化技术正让千年古都焕发新活力。西安交通大学米兰理工大学联合学院副院长蒋维乐团队的实践则探索出教育赋能的新路径。连续三年结合世界博物馆日开展的大明宫遗址数字化活动,邀请学者、专家参与研学讲座,让学生通过数字技术触摸历史。这种模式与敦煌研究院的“数字藏经洞”形成呼应——学者可在线比对多国馆藏文献,普通观众能深入了解文物内涵,平台上线三个月就吸引了29个国家2.1万人次访问。在陕西,“丝绸之路·缘起”全息投影项目年接待游客超200万人次,成为文旅融合的新地标,生动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

龙门石窟研究院联合武汉大学,运用全新的重建工作流程大幅提升采集效率,创新提出“基于精细光度立体的高精度三维重建方法”,成功实现对浅浮雕纹饰的精准采集与数据库构建,在产业转化方面成效显著。构建的纹饰图案数据库已支撑开发出“龙门纹样”系列文创产品,创造了可观的文化经济效益。

开放·共治:构建文化遗产保护的全球合作网络

数字技术正打破地域与时空的限制,让不同国家的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实现共享共赢。朱青生教授团队的国际合作案例尤为引人注目。基于“形相学”理论,团队对埃及纳尔迈调色板进行解读,通过分析画面中“鹰神荷鲁斯”与“鲶鱼”的视觉关联,重构古埃及统一进程的叙事逻辑,被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评价为“打开了理解古埃及艺术的新维度”。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实施的“三维建模技术助力中国-肯尼亚旧石器联合考古”项目则展现了中国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国际担当。中方无偿分享新技术、设备,在肯尼亚博戈里亚湖遗址周边发现63处旧石器地点、近万件石制品,其中,勒瓦娄哇技术石制品对现代人起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这种技术输出而非单向索取的合作模式,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

这些国际合作实践正是“数字丝绸之路”建设的生动体现。得益于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推动,从朱青生团队用汉画图像作为中国图像基因库到蒋维乐团队的流散海外中国艺术数字工程,从敦煌的“数字藏经洞”到应县木塔的“数字孪生体”,中国的文化遗产数字化实践已形成从技术到理论、从保护到利用、从国内到国际的完整体系。我们正以开放共享的姿态,体现中国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大国担当,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文化力量。

投稿邮箱:news@gjnews.cn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 新闻热线:029-63903896
Copyright @ 2013 各界导报社 各界新闻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内容监督投诉电话:029-63903896,或发邮件gejielwd1970@163.com 本网法律顾问:陕西希格玛律师事务所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