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进程中,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用中华文化浸润宗教,加强宗教事务治理法治化,是新时代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必由之路。
9月15日,省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现场观摩大兴善寺创建和谐寺观教堂与“四进”工作开展情况,参观西北党校二部旧址展览,并召开座谈会宣讲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会精神,开展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界别活动。
在大兴善寺的苍松翠柏之间,西北党校二部旧址宛若一座镌刻红色信仰的精神丰碑。新中国成立前夕,这里是马克思主义真理的传播高地,先辈们以信仰为炬、真理为光,为新中国的诞生与建设贡献了力量。
走进旧址,委员们循着先辈的足迹,触摸信仰的温度,汲取跨越时空的力量。在历史和现实的交汇中,一个声音更加响亮:历史因铭记而永恒,精神因弘扬而弥新。
爱国爱教是我国各宗教的优良传统、鲜明特色、独特优势。历史上,我国各宗教在不断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将宗教信仰与爱国情怀有机统一,将自身前途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联,为促进国家统一、民族团结、边疆巩固、社会发展、文化繁荣、文明互鉴作出了积极贡献。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这一重要时刻,我们咸阳道教协会怀着崇高的敬意,组织编撰了《陕西道教庙宇的抗战记忆》一书,以此缅怀历史、致敬英烈。”省政协委员、咸阳市道教协会会长贺信萍表示,道教是中国固有的、华夏民族文化形成的、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宗教。抗战记忆的整理,是咸阳道教界践行爱国主义与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的一个缩影。要以此为契机,持续推进道教中国化走深走实,引导广大道众和信教群众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省政协委员,法门寺住持、佛学院院长释宽严表示,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维系着中华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自强不息、不懈奋斗。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加强宗教界爱国主义教育,法门寺佛学院联系西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研究中心,组织专家团队撰写并出版了《爱国主义教育法概论》,希望能够为宗教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供有效助力。
本次“委员活动日”活动,专门邀请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政策法规处周亚君同志作宗教政策法规专题讲座,从行政执法角度梳理宗教事务各类事项,结合案例分析帮助大家进一步增强理解把握能力。
“培训内容系统深入,令人受益匪浅。通过培训,我进一步认识到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对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重要意义。”省政协委员、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王伟表示,作为政协委员,更应准确把握政策精神,提高法治思维和履职能力,为促进宗教健康传承、服务社会大局贡献智慧和力量。
省政协委员、商洛市政协副主席李继武表示,这次培训让委员们对宗教政策法规有了更加系统深入的认识,培训老师的讲解既有理论的引导,又有实际案例的分析,对法规的分类也非常切合实际应用情况,增强了委员们对宗教法规适用的理解。
爱国宗教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的桥梁纽带。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充分发挥爱国宗教团体的作用,是加强宗教事务治理法治化的重要途径。
省政协委员、省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副主席齐红军表示,培训中对宗教活动场所的设立和规范管理,有关宗教团体、宗教院校、宗教教职人员和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等相关内容都作了详细讲解。作为一名宗教界代表人士,应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严格对标对表,主动履行社会责任,团结和带领广大信教群众自觉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系统推进我国基督教中国化。
(记者 唐冰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