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2025年09月22日 星期一
第02版:协商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急救赋能 为生命多一份保障

——委员建言推动医疗急救普及

□ 记者 闫智 殷博华

实习记者 王朝辉

医疗急救知识是应对心脏骤停、窒息、创伤等突发状况的“生命防线”,其普及程度直接关系到群众生命健康保障效能。

每年9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是“世界急救日”,旨在通过广泛宣传和实践活动,提升公众对急救重要性的认知,普及基础急救技能,减少意外事故和突发疾病导致的伤亡率。

如何进一步推动全社会医疗急救知识普及、建设全民健康保障体系?近日,省政协委员从多领域培训、专业化救治体系构建、乡村健康素养提升等方面建言献策,为将急救理念转化为全民守护能力提供“政协方案”。

周艺委员:全力推动全社会普及医疗急救知识

日常生活中,心脏骤停、窒息、严重创伤等紧急情况时有发生。省政协委员、省民宗委副主任周艺调研发现,我省部分公共场所突发心脏骤停事件时,常因周围人缺乏心肺复苏技能,而白白错失“4-6分钟黄金救援期”。

“普及急救知识,能在关键时刻为患者争取生机,降低致残率,对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周艺说,多数群众仅通过电视、网络获取零散信息,未能接受系统培训;学校急救教育多为偶尔讲座,缺乏连贯课程与实践考核;社区培训覆盖面窄、居民参与率低,企事业单位对员工急救培训更是重视不足。

为此,周艺建议,在培训层面,学校需构建“阶梯式”课程,小学以急救概念、简单创伤处理启蒙;中学加入心肺复苏、海姆立克急救法培训;大学开设选修课,鼓励考取急救员资格证。社区要定期邀请专业医护人员授课,针对老年人培训慢性病突发应对、跌倒处理,为中青年强化创伤急救技能。企事业单位需将急救培训纳入员工入职与年度考核,开展中暑、工伤创伤等职场常见伤害急救教学。

周艺还建议,强化宣传推广,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平台开设急救知识专栏或节目,制作高质量的急救知识科普视频、动画、公益广告等在黄金时段播放,扩大宣传面。

“还可以制作急救类短视频在社交媒体平台广泛传播;在电视台开设‘急救知识大讲堂’节目,邀请专家进行案例讲解与技能演示。同时,利用手机应用程序开发急救知识学习软件,设置课程学习、模拟操作、知识问答等功能,方便群众随时随地学习急救知识与技能。”周艺说。

除了技能培训与宣传普及,健全的制度保障也是急救知识落地的关键。周艺说,要进一步落实国家急救相关法律法规,完善我省配套政策,明确各自主体职责。教育部门要将急救知识纳入学校体系并监督考核,卫生健康部门统筹专业资源开展培训,企事业单位定期组织员工参训。同时,出台激励政策,表彰积极普及急救知识的单位和个人,对公共场所急救设施达标的给予政策优惠或补贴。

姜馨委员:建立陕西心脏骤停救治体系

心脏骤停致死、致残率高,是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中国心脏骤停与心肺复苏报告显示,我国经紧急医疗服务接诊的院外心脏骤停发病率为97.1/10万,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的存活率仅为1.2%。

“目前,我国应急救护技能普及率不到1%,且在国内已有的互联网急救软件中,我省无认证单位、无认证急救员,有救护技能、有意愿参与的专业人员无法通过加入急救网络参与施救。”省政协委员、陕西省人民医院心内三科主任姜馨说,自动体外除颤器(AED)配置数量也不足5台/10万人,自动体外除颤器使用率小于0.1%。

作为一名有着29年从医经验的心血管内科临床及科研工作者,姜馨在调研中发现,除患者缺少心脏骤停预防措施和理念外,急救技能普及率不足、急救网络建设不足、急救设施配备或应用不足,是造成心脏骤停患者得不到及时治疗的主要原因。自2023年履职以来,她先后提交了《加强急救技能及急救网络建设,提高心源性猝死救治水平》《建立陕西心脏骤停救治体系》等多件与心血管疾病急救相关的提案。

“应加快研发我省急救软件或与国内已经成熟的互联网急救软件接轨,发展我省认证机构及认证救护员团队,提高心源性猝死的院外抢救成功率。”姜馨建议,进一步完善医护人员心肺复苏培训和考核体系,加强医护人员心肺复苏基本功培训,提高专业人员救治能力。

姜馨认为,还应加强公众健康教育宣传和急救知识培训,加强大众对心脏骤停的认识,提高全民急救技能普及率。此外,红十字会等专业机构每年也应定期举办急救知识培训班,对参与培训、考核合格者颁发证书,不断提高有切实救护能力急救员的数量。

巩守平委员:进一步提高乡村居民健康认知水平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提出:推进健康乡村建设,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乡村医疗卫生工作水平如何直接关联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其中,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然而,预防意识依然存在城乡差别。”省政协委员、西安医学院院长巩守平认为,乡村居民健康观念、健康素养、健康知识可及性等诸多因素直接影响着健康认知水平。

“乡村居民对现行医疗卫生政策的知晓度有待提高,这是受乡村地理位置、医疗资源分布、居民认知水平等因素影响。”巩守平建议,开展“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卫生政策宣传行”专项活动,策划有一定规模和社会影响力的宣传活动,提升乡村居民分级诊疗、医保报销等医疗卫生政策知晓度。同时,加强诊疗信息、便民举措、惠民政策宣传,通过官方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及时公开卫生健康部门诊疗信息,方便群众就医。

《2024年中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情况》显示,城乡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农村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仅为29.11%,远低于城市地区的34.74%。

针对乡村居民健康素养提升方面的痛点,巩守平建议,按照《全民健康素养提升三年行动(2024-2027年)》要求,不断拓宽乡村居民健康教育途径,针对乡村居民居住分散、文化程度偏低、健康陋习难改变等特点,以实际需求为导向,探索乡村居民健康素养提升新模式。

近年来,我省通过医疗资源下沉等举措,大幅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质量。但因乡村长期在经济、医疗等方面资源薄弱,致使服务能力相对不足、体系不够完善,居民对基层医疗服务认同感相对较低。

巩守平认为,应以满足乡村居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为目标,建立以乡村居民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满意度为导向的评价体系,真实客观反映患者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评价,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患者需求的了解,进一步改善服务内容和方式,提高卫生服务质量,不断优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投稿邮箱:news@gjnews.cn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 新闻热线:029-63903896
Copyright @ 2013 各界导报社 各界新闻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内容监督投诉电话:029-63903896,或发邮件gejielwd1970@163.com 本网法律顾问:陕西希格玛律师事务所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