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2025年09月18日 星期四
第02版:协商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在融入都市圈中绘就产业协同新图景

——铜川市政协专题协商会综述

□ 记者 蒋维博

作为西安都市圈重要节点城市,铜川市如何将自身优势产业嵌入都市圈产业链?如何通过深度协同激活转型发展动能?9月11日,铜川市政协召开常委会会议,聚焦“推动优势产业深度融入西安都市圈协同发展”议题开展专题协商,以“政协之智”破题协同发展,用“协商之力”共绘融合蓝图。

当日,DJ502次综合检测列车从铜川高铁站缓缓驶过,西延高铁正式进入联调联试阶段。西延高铁开通在望,使得铜川融入西安都市圈的交通互联水平进一步提升。

西延高铁只是铜川融入西安都市圈协同发展的重要一步。据铜川市政协调研报告显示:紧扣西安都市圈耀州组团定位,铜川市以规划共绘、机制共建为引领,推动优势产业深度融入,成效亮眼:煤炭产能稳定在1600万吨,350兆瓦空气储能等项目开工,年均发电量140亿千瓦时,成为都市圈电力调峰的“稳定器”。装配式建材全产业链成型,为都市圈发展提供了绿色建材保障。

锚定“西安研发、铜川转化”,铜川跃升为西北最大铝材加工聚集区,纳入全省千亿级铝镁产业集群;打造汽车零部件特色产业园,获评陕西商用车零部件集群、乘用车支点城市。

航天领域与西安深度绑定,航天六院铜川试验中心等4个战略新兴项目落地建设,形成同西安在卫星测运控、火箭总测等多点高位协同。

……

脚步丈量“融入图景”

为做好此次调研,铜川市政协在前期筹备阶段组织调研组反复学习《西安都市圈发展规划》等政策文件,邀请行业专家开展专题培训,为后续调研奠定了坚实的政策与理论根基。

实地考察环节,调研组兵分两路深入产业一线。市政协主席刘西林与副主席王晓刚分别带队,走进隆基12GW高效单晶电池车间,看光伏板在自动化产线上流转,驻足装配式建材生产基地,感受新型建材的工业化生产脉搏。

每到一处,委员们都与企业管理者、技术骨干促膝长谈,从生产线上的实际困难到产业链协同的瓶颈,收集了大量带着泥土气息的“第一手资料”,最终形成了覆盖一二三产和体制机制、铝基新材料、汽车零部件、光电子等领域的8份专项调研报告。

为拓宽视野,调研组主动向西安、咸阳、渭南等都市圈兄弟城市政协发函“取经”。通过对比分析四地在产业协同中的创新机制、要素流动模式,既看到了差距,更找到了破题的灵感火花。

委员建言“靶向开方”

在专题协商会上,多名委员分别从铝基新材料、汽车零部件、光电子、现代建材等产业切入,用一组组数据、一个个案例,剖析协同发展的堵点难点,开出发展良方。

郑升明委员在发言中直指体制机制短板,跨区域协同存在规划衔接障碍、要素虹吸严重、创新转化壁垒。他建议完善“党委统筹+政府引导+市场推动”的协作格局,以“十五五”规划编制为契机,推动国土空间、产业布局与西安都市圈深度对接,共建基础设施“一张网”,深化“创新飞地”模式,打通西安研发与铜川转化的“堵点”。

“铜川电解铝产能优势明显,但有80%是初级产品,而西安需要的航空航天用高端铝合金部件却依赖进口。”肖优胜委员算了一笔账:若将初级铝加工为高精度铝合金构件,附加值可提升3倍以上。为此,他建议:一方面要向“绿”而行,推广绿电炼铝、再生铝循环利用技术,打造低碳铝供应链;另一方面要向“链”延伸,在西安设立研发营销总部,在铜川布局精密零部件制造基地,配套建设“铜川-西安”物流专线降成本。

“虽然我们已引进汉德车桥、达美轮毂等项目,但龙头带动不足,大多数中小微企业仍困在传统零部件的红海里。”柳同洲委员直言,在陕汽、比亚迪等链主企业的“朋友圈”里,铜川企业的好产品还不够多。为此,他建议:聚焦陕汽供应链需求,争取承接车桥、制动系统等核心配套项目;依托铝基轻量化材料优势,攻关乘用车一体化压铸技术;联合西安高校共建研发中心,破解“卡脖子”工艺难题。

“西安研发、铜川转化”的分工格局已初步形成,但马彦江委员发现:西安高校院所的光电子专利转化率超45%,而在铜川落地不足10%,“不是技术不好,而是对接不畅”。基于此,马彦江呼吁:制定与西安“一核”错位发展的专项规划,重点突破柔性电路板、氮化镓等核心材料;联合西安高新区共建中试基地,探索“技术入股+项目分红”模式,吸引人才驻企研发。

“全省每三袋水泥就有一袋产自铜川,但普通水泥生产线闲置率超40%。”陈运耀委员在调研中发现,西安都市圈正加速向装配式建筑、低碳建材转型,而铜川企业还在“拼价格”。为此,他建议:推动水泥、混凝土企业对接西安基建项目;布局光伏建材、再生骨料混凝土等绿色产品,争取纳入西安绿色采购目录;组建建材产业联盟,制定自律公约,终结“内卷式竞争”。

凝聚共识共绘蓝图

针对委员关切,市发展改革委通报了全市协同发展阶段性成果。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郑富超认真听取委员发言并逐一回应。

铜川市将以“十五五”规划编制为契机,精准对接西安都市圈“一核、两轴、多组团”布局,制定差异化发展路径;迎接高铁时代来临,推动交通互联,公共服务共建、资源要素互通,破解“虹吸效应”;强化“西安研发-铜川转化”“陕北原料-铜川制造”模式,让协同发展从“物理叠加”转向“化学融合”。

经过协商议政,各方形成共识,铜川将以更开放的姿态、更精准的对接,推动优势产业与西安都市圈“产业链、创新链、要素链”深度捆绑,从“地理毗邻”迈向“产业共生”,为陕西高质量发展贡献“铜川力量”。

铜川市政协主席刘西林指出,要从服务国家战略高度把握融入意义,聚焦“错位融合、创新共享、要素流动、机制保障”四大重点,做实“西安研发-铜川转化”“陕西制造-铜川配套”等模式,激活产业协同引擎;发挥政协优势,围绕“十五五”规划编制、产业协作难点开展深度调研,以委员建言助力党政决策,以民主监督促进政策落地,以凝聚共识汇聚发展合力。

投稿邮箱:news@gjnews.cn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 新闻热线:029-63903896
Copyright @ 2013 各界导报社 各界新闻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内容监督投诉电话:029-63903896,或发邮件gejielwd1970@163.com 本网法律顾问:陕西希格玛律师事务所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