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2025年09月17日 星期三
第03版:社会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数字赋能,让文化遗产“活”在当下

——2025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精品项目展参观小记

□ 孙璐莹 记者 赵婧

当《石台孝经》的文字在光影投射下,将孝文化的内涵娓娓道来;当走进考古现场开始“第一视角”的沉浸式漫游体验;当通过VR设备在秦楚争霸的悲壮终章中,见证历史的抉择与楚魂的坚守——一场文化遗产数字化精品项目展,正以科技为钥,打开通往千年文明的“时光隧道”。

9月16日,2025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精品项目展在西安开展。展厅内,数十个精品项目串联起了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文化记忆。

走进兵马俑数字化馆,科技与历史交融的气息扑面而来。展馆内,不少观众戴着VR设备,沉浸在基于AI的秦兵马俑数字化及虚拟修复技术打造的虚拟空间中。据西北大学文化遗产数字化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许阳副教授介绍:“兵马俑随着时间流逝,可能会呈现风化、脱落的现象,但是通过我们的技术,可以保护它当前的状态,也可以复原出它的原始状态,在数字空间实现永生。”在这里,破碎的兵马俑残片仿佛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在虚拟世界中逐步完成修复,让人直观感受到科技为文物保护与研究带来的巨大助力。

此次展会现场,AI字画修复技术大放异彩。陕西师范大学民歌智能计算与服务技术文旅部重点实验室孙增国表示,流传至今的古代书画,普遍出现了破损、褪色等情况,作为书画保护和传承的共性问题,实验室运用先进的AI技术对破损褪色的碑帖、典籍、古画等文物进行数智化修复。如《多宝塔碑》《富春山居图》《千里江山图》及其题跋等众多字画文物都得以完整修复,让珍贵文物重新焕发生机。他表示,未来,实验室也将继续在文化遗产的修复上做出努力,例如把古画修复工作做得更加有特色;能够通过三维重建,应用在石刻石雕的修复上,为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作出更多贡献。

本次展会,除了传统领域的探索,还有不少跨界创新项目令人眼前一亮。诸如,通过一张自拍照,带你“穿越”到秦代,找到一尊与你脸庞相似度最高的秦俑;再通过一张自拍照,“一键焕颜”出《簪花仕女图》中最适合你的人物形象;此外,你还可以在一张CT扫描图上,看到春秋吴王僚剑内部到底是什么模样……这些原本严肃的文化瑰宝,正在以一种更鲜活的方式走入我们的生活。

从静态的文物扫描到动态的场景复原,从单向的观赏到双向互动,这场展览展现了文化遗产数字化的无限可能。未来,随着5G、AI、元宇宙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也将继续在创新中延续文明的血脉,让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探索走得更深更远。

投稿邮箱:news@gjnews.cn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 新闻热线:029-63903896
Copyright @ 2013 各界导报社 各界新闻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内容监督投诉电话:029-63903896,或发邮件gejielwd1970@163.com 本网法律顾问:陕西希格玛律师事务所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