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闫智 殷博华
实习记者 王朝辉
暑期是学生群体调整节奏、充实自我的重要时段。在刚刚过去的暑期,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已跳出“宅家休息”“外出旅游”的传统框架,呈现出丰富多元的新形态——有人深入基层直播助农,推动农产品走向更广阔市场;有人奔赴乡村支教,为乡村孩子送去知识的火种……他们用实际行动书写着别样的青春篇章。
直播带货助农增收
近日,西安交通大学2023级物理学院应用物理专业的陶俊辉正忙着整理团队的暑期实践报告。7月底,在学校励志书院和“同心圆”民族团结工作室的支持下,他带领10名同学前往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奇台县,开展了为期10天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暑期实践活动。其间,他们帮助当地农户盈利2000多元。
据了解,西安交通大学每年暑假都会组织学生参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暑期实践活动。今年是陶俊辉第2次报名参加该活动,与去年的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之行相比,他的感触更深、收获更多。
陶俊辉说,奇台县素有“北部粮仓”的美誉,奇台面粉口感好、品质高,团队与县相关部门合作,计划举办一场直播带货活动。
白天,陶俊辉团队跟农户了解玉米、小麦的生长习性与规律,走进车间熟悉产品加工环节;晚上,“恶补”奇台县土壤性质、气候温差、农作物分布等知识。
为做好开播前的预热工作,陶俊辉团队还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注册了多个账号,并在奇台县团委的帮助下,拍摄制作短视频向网友展示奇台面粉的制作工艺和流程。视频一发出,就有网友私信了解产品。
同时,陶俊辉团队精心筹备直播活动,布展、选品、调试灯光……忙得不可开交。部分网友得知他们是学生后,还给予了鼓励。
“这次活动也为团队积累了直播带货经验,我们想继续通过拍视频、直播的方式,帮奇台县把榛子销售出去。”陶俊辉说。
社会实践助力成长
“这个夏天于我而言,就是一场从‘训练场’到‘真实赛场’的蜕变。”就读于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制造学院的武娅楠在即将升入大二的这个暑假里,收获了不一样的青春感悟。
“之前暑假基本上都在学习,总觉得为社会做贡献是很遥远的事,所以在这个暑假,我想做一些有意义的事。”于是,武娅楠参加了学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加入“星之源”社会实践队,跟随老师一同前往宝鸡、甘肃天水开展实践活动。
“小朋友们,你们会用3D打印做什么呀?”
“做玩具!”“打印生活用品!”“还能做飞机零件!”
……
7月底,在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上邽社区,武娅楠和团队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堂3D科普小课堂。
“我们提前准备了PPT和宣传视频,从基础原理到实际应用,循序渐进地给孩子们讲清楚什么是3D打印技术。”武娅楠回忆说,教室里有20多个孩子,课程结束后,一个小男孩跑过来拉着她的衣角说:“姐姐,等我长大了,也要像你们一样研究大飞机。”
除了给孩子们上课,武娅楠还和队友们一起参观了中航先进企业,并协助社区开展人口基本信息普查。“社会实践和学校学习是完全不一样的。在实践活动中,需要主动观察需求,甚至处理突发状况,这种从无到有的落地感,是在课本里学不到的。”回望这段暑期经历,武娅楠颇有收获。
爱心接力筑梦乡村
暑假期间,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大二学生陈怡的经历与多数同龄人不同。她没有选择宅家娱乐或外出游玩,而是跟随公益机构回到家乡商洛市洛南县麻坪镇合兴村支教。
对于陈怡来说,麻坪镇有着特殊意义。“初中时家里穷,我和弟弟上学的开销全靠爸爸打零工。”陈怡说,她从小在麻坪镇长大,2018年刚上初一时,公益机构的马老师带着资助人走进她家,看到墙上贴满的奖状,又跟班主任聊了很久,最终把她纳入“一对一帮扶”名单,每学期资助她900元助学金,从初中一直到高中毕业。
今年6月,陈怡看到马老师朋友圈发布的支教招募信息,想到学校也有“三下乡”实践要求,便毫不犹豫地报名了。“就想为家乡做点儿事,像当年别人帮我那样帮村里的娃。”说干就干,一个月时间,陈怡召集9人组成小队,回到家乡合兴村支教。
“初次站在孩子们面前授课时特别紧张,是小伙伴们的鼓励与经验分享,让我慢慢找到了上课的节奏。”支教点设在马老师家,陈怡担任支教组组长,起初仅10余名学生,大家挨家挨户动员后,最终聚集了近30名中小学生。
考虑到课堂秩序,陈怡将初中学生安排在下午,小学生则在上午。老师教授的宇宙科普、手工剪纸等课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马老师还借机搭建了“微光图书室”,帮助村里孩子养成阅读习惯。
“最难的事是第一天做饭。”陈怡回忆说,比做饭更考验人的是密集的教学节奏。连续十多天教学、课后备课整理,让陈怡身心疲惫,而课程未达预期,挫败感也会袭来。“但想到孩子们脸上开心的笑容,我就告诉自己一定要坚持下去。”陈怡目光坚定地说。
如今,支教结束的陈怡正备战9月的计算机二级考试。回望这个暑假,她感慨地说:“以前我很内向,这次活动不仅锻炼了我的组织能力,更让我学会了在困难中与团队同行。下次有支教活动,我一定还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