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刘楠 通讯员 任雨婷
农村集体“三资”(资金、资产、资源)是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支撑。
如何让农村资产不流失并实现增值?如何加强对县镇村“三资”管理人员的配备管理?6月下旬,宝鸡市政协组建调研组到麟游县、扶风县、陈仓区开展调研。
8月15日,宝鸡市政协聚焦“强化农村集体‘三资’管理 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情况”开展民主监督协商座谈会,政协委员化身“考官”,针对前期调研发现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沉疴”,向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现场问政”,部门负责人直面问题、坦诚回应,共同为管好农村集体“钱袋子”守好“家底子”破题谋策。
“资”要盘活
“调研发现部分村集体资产处置程序不规范、移交不彻底,导致家底不清不实,资源开发层次较低,存在传统发包租赁多、深度开发少,短期行为多、长期规划少,低端利用多、高附加值项目少的问题。”金台区政协主席张炜直指存在问题。
保住农村资产不流失并实现增值是涉及产权保护、市场机制、产业升级和制度保障的系统工程。市农业农村局局长赵海斌坦诚回应:要通过精准确权与规范移交,确保资产底清权明;依托“陕农经”平台推动集体资产“应进必进、流程规范、阳光交易”,并试点构建县乡村三级产权市场体系,严防流失风险;创新拓展资源发包、物业运营、农事服务、资产参股等多元化发展模式,深挖增值潜力,拓宽保值增值路径,精准实施“巩固、升级、盘活、调整”策略,强化后续管护与长效服务,力促低效资产焕发新生,让“死资源”产出“活效益”。
“人”是关键
加强县镇村三级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人员的配备管理是保障农村集体资产安全、维护农民权益、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环节。“三资管理专业性强,但部分镇村管理人员力量薄弱、业务不精、流动频繁,财务管理和信息化水平不高。”委员发言中的担忧引发共鸣。
针对这一关键短板,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现场阐明解决思路:将多措并举强化队伍建设与管理,通过农业农村部门牵头,协同编办、财政部门,刚性配齐配强县镇两级专职监管力量,确保专业素质过硬、保持相对稳定;创新推行“县招镇管村用”模式,吸纳大学生村官、返乡青年等后备力量参与管理;健全能力提升机制,分层分类开展政策法规、平台操作及资产运营培训,确保政策水平和实操能力双提升;严格监督考核,厘清三级管理职责清单,将工作成效纳入干部考核事项,同时联合审计、财政深化监督,依托“陕农经”平台推动财务公开透明,全方位压实责任、提升管理质效,筑牢三资安全防线。
“钱”要盯紧
管好农村集体“钱袋子”,守住乡村振兴“家底子”,财务监管与审计监督是关键防线。“财政部门如何加强对村级财务的监管?”王晓燕委员发问。
财政部门负责人表示,从抓制度建设入手,制定系列资金管理办法和内控制度,明确岗位分工,强化财政内部管控,确保资金、资产安全规范运行;线上线下双重监管,依托财政云系统实现资金全流程监督及资金台账动态管理,并通过“涉农补贴一卡通”发放平台与“部门管理、财政发放、纪检监督”三位一体监管机制,确保补贴精准规范发放。同时,强化线下督查,重点抽查数额大、关注度高的惠农资金,确保资金安全高效运行。
“审计部门如何加强对农村‘三资’的审计监督?”张俊飞委员紧跟追问。
“要进一步理顺管理机制体制,巩固‘村财镇管’体制,结合县区实际,分年度有计划地开展村级财务、集体经济合同、‘三资’管理情况的监督,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一事一议’等制度。”审计部门负责人回应,要进一步完善村级财务资产管理制度、审批程序、办理指南和工作规范,全面提升管理水平;加快推广“陕农经”综合信息监管服务平台,以信息化手段实现政策执行全程留痕、动态监管,堵塞管理漏洞,全力遏制基层“微腐败”。
委员们提出的问题直击要害,相关部门不回避、不推诿积极回应。
宝鸡市政协主席刘其智表示,要充分认识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党的领导、依法依规、民主管理、公开透明、成员受益,紧抓“资源”做增量,运作“资产”严管理,撬动“资金”求突破,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实力,实现惠农富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