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唐冰 冯倩楠 贺鹏飞
地处延安市东南缘的黄龙县以高达92%的林草覆盖率,被誉为“陕西一叶肺”。近年来,黄龙县政协将政协协商的“智力优势”与当地生态资源的“先天禀赋”深度融合,交出了一份助力产业兴、百姓富的协商“成绩单”。这份成绩单里,既有项目落地的“高效答卷”,也有产业布局的“精准落子”,更饱含着群众生活的“冷暖温度”。
委员建议催生火爆露营地
立秋时节,群山叠翠间,白马滩镇暖山河畔露营基地“热度”更盛,游客或围坐闲聊,或漫步河畔,欢声笑语伴着草木清香弥漫——这是黄龙县文旅产业蓬勃发展的生动剪影,更是这座生态小城以协商之力绘就发展图景的鲜活注脚。
“这个露营基地的建设就是源于县政协委员韩林宏提的一件社情民意信息。”白马滩镇镇长吕政洋介绍。
2022年3月,韩林宏通过白马滩镇政协委员工作站提出建议:依托神玉村碾子湾组良好的生态环境,打造一个供游客休闲、娱乐和餐饮的露营基地。
这则社情民意信息很快得到采纳。白马滩镇通过招商引资引入福建暖山集团,采用“企业设计+地方打造+企业运营”的模式推进项目落地,在神玉村碾子湾组打造暖山河畔露营基地,并新增7顶住宿帐篷、7顶烧烤营位帐篷、10余顶天幕和30套露天露营桌椅,以及清吧、餐厅等商业设施,能同时满足游客吃住玩等多元需求。
“项目运营推出后,暖山河畔露营基地迅速成为热门景点,每周末游客络绎不绝,单周末营业额可达2万元左右。”吕政洋说,基地在发展过程中积极带动当地村民增收,将村民“镶嵌”进旅游产业链,目前基地23名员工中有15名为本地村民,人均年增收约3.5万元,实现了产业发展与民生改善互促双赢。
农家庭院变“景点”、农特产品变“商品”,朝着“让文旅产业更旺、村民腰包更鼓”的方向,白马滩镇政协委员工作站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集思广益汇聚委员智慧,成为推动当地文旅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针对本地农产品附加值低、产业链短等问题,委员们多次开展专题调研,提出了延伸加工链条、培育特色品牌、开发特色商品等建议,推动开发出巧克力核桃、小蒜辣酱等20余类特色农产品和旅游商品,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百万余元。”白马滩镇副镇长、镇政协委员工作站站长陈立行说。
产业筑梦探索多元发展
黄龙县优渥的自然环境为养蜂提供了绝佳的自然条件。截至2024年,全县养蜂量达9.3万箱,年产蜂蜜1450吨,蜂产品年产值超过7600万元。养蜂产业不仅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还带动周边相关产业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
“从2012年黄龙中蜂产业起步,到如今形成多元发展格局,我既是见证者,更是参与者。”县政协委员、县养蜂试验站原站长张冯斌感慨地说。作为黄龙蜂蜜地方标准起草者与践行者,张冯斌见证了黄龙蜂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全过程。
2023年,黄龙县政协农业经济联合界别委员工作室正式成立。工作室自成立以来,紧紧围绕县域特色产业尤其是核心蜂产业,深入调研、集思广益,积极探索助力路径,努力为产业发展出谋划策。
“去年以来,全国蜂蜜市场下行压力增大,黄龙蜂产业也受到一定影响。”张冯斌说,为解决蜂农面临的销售难题,工作室牵头开展黄龙中蜂蜂蜜销售“微调研”并形成专题报告,精准梳理出蜂蜜库存余量、蜂农销售难等关键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产业发展方向等建议。
如何进一步打开销路?工作室将直播带货作为重要抓手,重点推广黄龙蜂蜜等特色农产品。说起首次直播,张冯斌坦言:“当时不仅特别紧张,还因为使用违禁词被停播10分钟。”
为提升直播专业性,工作室充分整合委员资源。经县政协委员、中国联通黄龙县分公司总经理白利利多方联系,直播团队走进培训产业园区,开展现场参观学习与专项培训,培训内容涵盖违禁词规避、直播注意事项及技巧;县政协委员、县融媒体中心副主任王娇则发挥专业优势,担任直播主持人,全程带队指导;工作室还组织文旅行业委员参与直播,通过才艺展示吸引流量带动农产品销售……在各方协同努力下,黄龙蜂蜜在直播平台逐渐提升了知名度,销量稳步增长。截至目前,工作室已成功举办14场直播活动。
黄龙县政协不仅关注蜂产业经济效益,还注重产业文化传播与人才培养。7月11日,县政协组织开展“少年‘政’好 ‘协’手同行——‘走进政协’公众开放日活动”,12名初二学生走进政协参观县政协文史馆,了解政协职能;来到蜂蜜展馆,学习蜜蜂相关知识。
“我们向孩子们介绍了黄龙中蜂产业发展的特色优势,为学生讨论提供鲜活素材。互动环节中,孩子们提出研发蜂蜜润喉糖、蜜蜂玩偶等富有创意的点子,现场趣意盎然。”张冯斌介绍,从2024年起,工作室还组建起12人产业专家团队,涵盖蜂产业、苹果产业、核桃产业及水产领域,持续为农民提供专业技术指导,为县域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从摸着石头过河到形成系统化助农模式,我们始终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他表示,农业经济联合界别委员工作室将继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为黄龙蜂产业和农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群众需求”对接“履职清单”
时间:3月6日
内容:家属楼楼道木柴堆积、电线老化等安全隐患,院内电动车、三轮车等乱停乱放。
结果:更换整栋楼电线,搭建用于存放居民木柴、煤炭等杂物的库房和车棚,规划小区停车位,规范车辆统一停放。
…………
8月8日,在黄龙县石堡镇东社区联合界别委员工作室,一本社情民意信息登记册引起记者的注意。翻开册子,密密麻麻的记录组成了工作室的“民生成绩单”:从安全隐患排查到道路修缮升级、残疾人关怀服务等,今年以来群众反映的各类诉求与解决结果,桩桩件件清晰呈现在纸上。
这些信息是怎么收集的?又是如何解决的?社区干部张瑜介绍,社区虽小却连着千家万户,在实践中,石堡镇东社区联合界别委员工作室探索出“群众点单、委员接单”模式,通过多元渠道收集民意,再由政协委员精准对接、推动解决,用心用情帮助群众解决烦心事。
“收集信息的方法有定期接待、入户走访、热线电话、QQ、微信群等多种形式,确保群众有意见能随时提、有需求能及时说。”社区主任王丹介绍,为了保证服务“不断档”,多个界别的委员都会来这里“轮值”,每周确保委员固定在岗一天。
今年5月,县政协委员、委员工作室联络员杨倩在入户走访时听到社区群众反映:锦苑南路、锦泽小区后巷道因年久失修导致路面坑洼不平,每逢雨天积水严重,给群众出行带来极大不便。
得知情况后,委员工作室立即行动,一方面向政协报送社情民意信息,一方面告知社区,由社区向党委、政府反映,双管齐下推动问题解决。很快,这件群众烦心事引起住建部门重视,经工作人员现场调研、勘察,制定了改造方案。
“6月底开始施工,7月25日彻底完工。”张瑜说,施工过程中还出现“小插曲”。在前期准备铺设管道时,部分居民对排污管道的设置位置提出异议。为兼顾工程质量与居民需求,委员工作室邀请住建部门同志与居民沟通协商,充分采纳合理意见,及时调整了管道位置,顺利完成了路段改造。“现在道路平整了、停车位也多了,雨天也不容易积水了,居民们特别满意。”
除了精准解决群众“点单”问题,委员工作室还结合委员专业特长,建立服务群众“资源库”,资源环境界委员开展林长制、田长制、护林防火等政策讲解培训;政法军队界委员开展普法宣讲、法律援助、矛盾调解;农业界委员开展技能培训、产业指导、产品推介;医疗卫生界委员开展义诊义检、上门检查、慢性病排查……委员们以一个个履职服务“小支点”撬动民生“大幸福”。
在委员工作室门口,一棵“微心愿树”格外亮眼。王丹介绍,社区群众来办事时,若有个人“小诉求”“小愿望”,都可以写下来挂到树上。“下一步,我们将梳理‘微心愿’,充分发挥委员优势,将服务触角更温馨地延伸到群众家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