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席记者 李荣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20年前在浙江工作时提出的“两山”理念,已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
二十载春秋流转,陕西积极践行“两山”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不断厚植三秦大地生态底色,持续探索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实践路径。
生态修复提质 筑牢绿色屏障
榆林是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核心区与国家黄河战略重要支撑点。近年来,榆林在全市范围内推进沿黄土石山区绿化工程和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累计绿化总面积达525万余亩,为黄河榆林段构筑起牢固的绿色生态屏障。
处暑时节,走进吴堡县中心城区黄河右岸,伴随着清风袅袅、鸟语花香,许多市民正在惬意环境中散步健身。“这里原来是一个荒河滩,经过治理变成了公园,我几乎每天早上都来这里锻炼。”居民王军说。
这片滩地总长7.5千米,占地面积约46公顷,今年2月,吴堡县启动集生态修复、水污染防治于一体的城区段黄河干流滩地生态修复项目。经生态修复焕新蜕变,自7月开放后,这里已成为群众休闲漫步的城市“绿客厅”。
在关中,生态底色同样愈发鲜亮。
走进富平县石川河国家湿地公园,澄澈湖面波光粼粼,岸边芦苇随风摇曳,不时有白鹭、野鸭等水鸟掠过水面。很难想象,这里曾是杂草丛生的“断流河”,经过治理,如今成为当地的“生态绿肺”。
富平县水务局局长刘天奇介绍,为解决石川河“有河无水”问题,富平县实施“造水”工程,在石川河畔修建了污水处理厂,在河里种植了各类水生植物用于净化中水。经过多年治理,石川河重新恢复了生机。
近年来,陕西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工作,在湿地公园建设、生态修复提质等方面持续发力,不断加强河湖水系、水环境治理,通过岸上岸下一起抓、大河小河一起治,狠抓水域岸线生态修复、河湖生态环境持续复苏,让高质量发展的绿色更浓、成色更足、底色更亮。
全面守绿护绿 筑牢生态安全防线
今年暑假,位于秦岭深处的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迎来客流高峰。“进入景区,请勿携带烟火”“这是关于森林防火的宣传单,您可以看一下”……景区门口,志愿者温馨提醒着广大游客。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涵养地,近年来,商洛市柞水县积极探索林草资源监管信息化新技术,建立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监控系统,通过实时实景通信指挥、无人机天眼巡查等系统,实现对林草湿地资源全方位、全天候监测和管理,森林资源监控覆盖率达60%。
地处秦岭核心区的安康市宁陕县享有“秦岭之心”的美誉,这里不仅是国家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以及引汉济渭工程不可或缺的水源涵养地。
宁陕县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全县扛起生态保护责任,对240万亩天然林落实“双线目标”管理责任,建成林长制智慧巡林系统,在重点区域布设100个智能监控摄像头,将全县科学划分为1100个网格,聘用护林员、网格员1500名,实现森林防火、林政管理、森林病虫害等实时动态监管,切实推动“林长制”迈向“林长治”。
省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全省累计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地270处,上线应用森林草原防火智能监控管理平台,逐步实现森林草原火情灾前、灾中、灾后“全天候、立体化、智能化”监测;设立300余个林业有害生物检疫检查站(点),严密防范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疫情传播。
当好秦岭卫士,守护好绿水青山。陕西持续巩固提升秦岭“五乱”整治成果,常态化打击整治破坏秦岭野生动植物资源违法犯罪行为,组建了47支森林草原防火应急队伍靠前驻防,创新构建“空天地人”一体化资源监管体系,全面筑牢秦岭生态安全屏障。截至目前,秦岭区域森林覆盖率达82%,森林蓄积达2.26亿立方米。
坚持“用绿活绿” 发展壮大林草产业
清晨,阳光穿过层层林海,洒在宝鸡市凤县留凤关镇喇嘛泉村同源林麝养殖基地。“基地建在林地,既保有了林地的原有生态,也为林麝营造了回归自然的环境,同时还解决了土地制约问题。”基地负责人李博介绍,林麝粪便回填后可滋养土壤,形成“以林养麝、以麝促林”的循环模式。目前,基地存栏林麝达300余头。
小林麝,大产业。近年来,凤县依托400万亩林区资源,创新“林-草-麝”立体模式,将林下空间转化为“绿色宝库”。目前,全县有林麝养殖企业54家、养殖户1542户,林麝存栏量达3.6万余头,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林麝养殖基地县、中药麝香主产区,被誉为“中国林麝之乡”。
林草建设的持续推进,为发展生态富民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作为商洛市丹凤县竹林关镇南丈沟村的致富带头人,马玉民多年来深耕天麻种植,带头成立兴南中药材种植家庭农场,并联合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带领全村种植天麻、山茱萸、猪苓等中药材,大力发展林下经济。
“随着中药材需求量日益加大,很多村民靠着种植中药材吃上了‘生态饭’。”南丈沟村党支部书记王竹社说。
商洛市整域处于秦岭腹地,森林覆盖率达70%。多年来,商洛充分发挥生态资源禀赋优势,持续推进核桃、板栗、中药材、油茶及林下经济等产业发展,全市种植中药材210余万亩,林下经济利用面积稳定在100万亩以上,林业产业总产值达107亿元。
韩城花椒麻香四溢、镇安板栗饱满垂坠、岚皋魔芋圆润茁壮、大荔冬枣颗颗饱满……三秦大地林丰物阜,这些深植沃土的名优林产,正蓬勃生长为陕西富民强省的绿色支柱。
省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多年来,陕西聚焦特色经济林、林下种养殖、生态旅游等林业产业,大力培育龙头企业,持续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方法和路径。截至2024年底,全省特色经济林面积达2019.63万亩,认定省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159家,省级以上林业产业龙头企业达211家,规模化种植中药材70余种,全省林业产业总产值由2010年的210多亿元提升到2024年的1825亿元,绘就了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美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