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2025年08月19日 星期二
第03版:社会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听诊器下的岁月长歌

——三位基层村医用热爱与坚守书写医者仁心

杨永博正在为村民把脉受访者供图


王红卫在村民刘芹家中进行慢病随访记者 李荣 摄


工作中的姬鹏程受访者供图


当城市的霓虹点亮夜空,在广袤的乡村大地,还有这样一群身影:他们背着药箱穿梭于田埂阡陌间,用脚步丈量每一寸土地的健康刻度;他们守着一间诊室、一张诊床,把青春和热忱都倾注在乡亲们的柴米油盐与病痛冷暖里。

2025年8月19日是第八个中国医师节。在这个充满敬意的日子来临之际,记者走近刚刚荣获“陕西省优秀医务工作者”称号的三位基层乡村医生,通过聆听他们的故事,感受那份隐藏在乡音里的热爱、那份刻在年轮里的坚守。

□ 首席记者 李荣 记者 殷博华

实习记者 王朝辉

杨永博:

做好村民健康“守门人”

8月15日11时许,在西安参加完“陕西省优秀医务工作者和团队表彰大会”后,宝鸡市眉县横渠镇李魏村卫生室村医杨永博就匆匆乘车赶回村里。

“卫生室还有许多工作,需要及时回去处理。我也想早点回去和家人、乡亲们分享参加这次活动的喜悦。”杨永博说。

1999年,21岁的杨永博中专毕业后被分配到镇卫生院工作。刚到卫生院,杨永博就发现乡村医疗资源普遍匮乏,村民健康意识薄弱。

“我是学医的,我要用所学知识为村民提供医疗服务。”两年多的工作经历让杨永博萌生了回到李魏村做一名村医的想法。当他向妻子提出自己的想法时,妻子及家人全力支持。

回到李魏村当一名乡村医生,并非杨永博想得那么简单。村民们早上7点多出门劳作,杨永博就提前开门为顺路的村民测量血压、血糖,宣传健康卫生知识,中午坚持用所学的中医药知识救助病人,下午再为行动不便的老人上门进行诊治。

“我每天在卫生室工作都是12个小时以上,为了方便村民就诊,我把床搬到了卫生室,有时忙得晚了就直接住在卫生室。”杨永博说,再苦再累都不觉得,但有时候病人和家属的不理解却让自己有点苦闷。

在杨永博服务的村民里,有许多中老年慢性病患者。由于卫生室条件有限,一些基础检测设备无法明确患者病情,杨永博就主动联系上级医院,为患者进行进一步检查。但有的村民考虑到费用问题,不愿意去县医院检查。

李某是李魏村一名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未按时服药导致病情反复,经常独自外出。杨永博了解情况后,主动找到患者家属沟通病情,并为李某联系好专科医院。但家属因对精神类疾病缺乏了解,根本不相信治疗效果,也不愿意配合。杨永博就反复做家属的思想工作,经过他的耐心劝说,家属同意将患者送到专科医院进行治疗,杨永博还为其资助了三个月的住院期间生活费。经过治疗,患者康复出院,家属专程来到卫生室向杨永博表达感谢,“杨医生,谢谢您,您太负责任了。”

患者的认可再次坚定了杨永博成为一名乡村医生的初心。

在杨永博从医过程中,他始终没有忘记学习,只要有空就钻研业务知识,先后取得了中医学专业本科学历、中医内科和全科医学双主治医师职称,获得眉县“十佳乡村医生”“抗击新冠疫情先进个人”“最美乡村医生”“优秀乡村医生”“眉县名医”等荣誉称号。

“杨医生,你医术这么好,又有执业医师证,完全可以去上级医院任职,为啥还一直留在村里呢?”每次面对这样的问题,杨永博总是笑着说:“在哪都是当医生,但这里的村民需要我,我也离不开村民。”

25年来,杨永博用他的坚守默默服务着乡亲们,面临过不少困难,甚至打过“退堂鼓”。但在杨永博心里,“既然选择当一名村医,就会坚持走下去,用真心、真情呵护每一位患者,当好乡亲们的健康‘守门人’。”

王红卫:

做乡亲们信得过的好医生

“红卫,你来了。我早上起来感觉有点头晕,你能帮我测个血压看下不?”8月17日8时许,商洛市山阳县中村镇沟口社区卫生室村医王红卫刚走进社区广场,92岁的村民刘芹就找到了他。

作为一名乡村医生,27年来,王红卫一袭白衣、一个药箱,守护着辖区1000多名村民的健康。

王红卫1973年出生于一个村医世家,父亲作为一名赤脚医生,从小在他的心里种下了“悬壶济世”的种子。1998年,王红卫从陕西中医学院毕业后,放弃了留在大城市就业的机会,选择回到家乡成为一名乡村医生。

“小时候,经常看到乡亲们因为缺医少药而忍受病痛折磨,也目睹了父辈因知识局限面对一些病症的无奈,我一定要做一个让乡亲们信得过的好医生。”王红卫说。

当时的卫生室条件十分简陋,只有一间土坯房,医疗器械也很短缺。面对这样的困境,王红卫白天挨家挨户摸查村民的健康底数,晚上认真研读各种中医著作,不断提升医术水平,他先后考取了中医执业医师证、中医主治医师资格证。为了给村民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他还自费添置了针灸针、推拿床等设备。

沟口社区有八个村民小组,王红卫除了为村民提供各种医疗服务外,还要提供慢病随访、重点人群健康管理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为了方便村民就医,王红卫手机24小时开机。

2022年的一个冬夜,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惊醒了熟睡中的王红卫。一名村民求助,76岁的张大爷突发疾病,情况十分危急。接到电话后,王红卫披上外衣、背起药箱就往外跑。他打着手电筒,冒着风雪赶到张大爷家实施针灸急救,经过及时救治,张大爷的症状得到缓解。随后,他又联系救护车,将张大爷转诊至山阳县人民医院进行治疗。

这样的场景,在王红卫从医生涯中重复了无数次,无论白天黑夜还是严寒酷暑、风霜雨雪,只要村民一个电话,他总会及时赶到。

沟口社区村民张顺治说:“村里谁有个头疼脑热,都会找红卫,他能看得了就看,看不了还帮我们联系县里医院,是个热心肠。”

针对山区村民长期劳作导致的颈肩腰腿痛、风湿骨病等顽疾,王红卫在卫生室设了一间中医理疗室。他将传统的针灸、推拿与现代康复理念相结合,探索创新治疗方法。他采用“温针灸”疗法治疗寒湿性关节炎,运用“穴位贴敷”缓解慢性疼痛,配合中药热敷促进血液循环,这些独特的治疗方法深受村民好评。

“以前,村里医疗条件有限,不少村民不知道如何预防疾病,尤其是老年人,患病不重视治疗,往往硬扛着,以致病情严重。”让王红卫欣慰的是,随着大家的生活条件好转,村民们的健康意识逐渐提高,农村合作医疗也解决了很多费用问题,疾病由治向防的趋势十分明显。

2011年以来,王红卫先后获得“山阳县优秀乡村医生”“基层医疗服务先进个人”“陕西省优秀医务工作者”等荣誉称号。看着刚刚获得的“陕西省优秀医务工作者”荣誉证书,王红卫直言:“我只是一个平凡人,干的也都是一些平凡事。能够为乡亲们解除病痛,得到他们的信任和认可,才是我最大的幸福。”

“红卫,这是我自己种的西瓜,你快尝尝。”临近采访结束时,记者看到,刘芹抱着一个大西瓜朝卫生室走过来……

姬鹏程:

村民的健康就是我的幸福

8月17日8时许,在延安市宝塔区柳林镇虎头峁村卫生室,几位村民给村医姬鹏程送来了自家种植的蔬菜,得知他被评为“陕西省优秀医务工作者”,大家特来向他祝贺。

姬鹏程与虎头峁村的故事,还要从29年前讲起。

1996年,从西安煤炭卫生学校毕业的姬鹏程被分配到铜川市矿区的一家医院从事行政工作,对同学们而言,这是一个“铁饭碗”,但他却并不满意。

“我父亲是一名医生,他从小就告诉我,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姬鹏程说,自己更愿意把所学知识用在治病救人上。

2013年,得知延安市宝塔区柳林镇虎头峁村要成立村卫生室后,姬鹏程便辞去工作,离开家乡铜川,来到虎头峁村成为一名乡村医生。

之前,虎头峁村的村民看病就医只能去镇上医院,除了路上折腾,一些突发疾病也无法得到及时医治。姬鹏程觉得自己在这里一定能有所作为,可现实却给信心满满的他泼了一盆冷水。

“村民们不相信我,从医第一年,大家除了买药,找我看病的人寥寥无几。”姬鹏程说,即便自己提出免费到家诊治,出诊机会也很少。直到2015年,他的工作才慢慢有了起色。

2015年夏季,村民张兰(化名)被野蜂叮咬过敏导致昏迷,姬鹏程通过输液、打肾上腺素等方法,很快让患者转危为安,待患者痊愈出院后,他还隔三差五上门为患者复查身体。正因为这股子敬业负责的精神,找他看病的人逐渐多了起来,有些老人还点名让他诊治。

“姬大夫非常敬业,心里装的全是我们的健康。”村民王兰(化名)说,10多年来,无论刮风下雨,只要一个电话,姬鹏程准会提着药箱免费上门问诊。

虎头峁村常住居民几乎都是高龄老人,很多都患有高血压等基础疾病,为了让村民们就医更便捷,姬鹏程干脆带着家人从市区搬到了村里,每天24小时随叫随到,逢年过节也不例外。

2020年除夕夜,村民刘伟(化名)的孩子突发高烧,正吃年夜饭的姬鹏程接到电话后,放下碗筷急忙跑到卫生室为患儿进行诊治,直至孩子退烧,第二天一大早又跑到患儿家中询问恢复情况。

“自从有了姬大夫,大家不再发愁就医难。”虎头峁村党支部书记常汉珍说,姬鹏程经常外出参加各类医学交流和培训,把学到的医疗知识带回村里服务村民。

如今,年近六旬的姬鹏程依然奔走在问诊一线,频繁的问诊有时也让他的身体吃不消,但他从未抱怨过。

“只要身体允许,我就会坚持下去,患者的健康就是我最大的幸福。”姬鹏程说,下半年他还想在村里举办几场医疗知识科普活动,增强村民健康意识,让大家远离疾病,日子越过越幸福。

投稿邮箱:news@gjnews.cn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 新闻热线:029-63903896
Copyright @ 2013 各界导报社 各界新闻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内容监督投诉电话:029-63903896,或发邮件gejielwd1970@163.com 本网法律顾问:陕西希格玛律师事务所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