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璐莹 穆小蕊 记者 赵婧
当秋风掠过渭北平原,黄河与洛河交汇处的土地上便飘起阵阵清香。这香气来自枝头那一串串饱满的红——大荔冬枣。
8月7日,“大河奔涌万象新”媒体采访团一行走进陕西东部小城——大荔,探寻这颗“红果果”背后的致富密码。
位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区的大荔县,近年来依托黄河、渭河、洛河三河交汇的独特地理优势,通过生态治理使盐碱地变身优质冬枣种植区,成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以科技点亮农业新赛道
走进大荔县绿丰源农业园区,连片的温室大棚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在新建的国家级标准化示范棚内,一台机器人正在采摘冬枣。这是大荔绿丰源冬枣产业园引入的全国首台“蓝侠”冬枣采摘机器人。
据了解,“蓝侠”冬枣采摘机器人采用多光谱成像技术和人工智能视觉模型,可识别枝叶遮挡下的成熟冬枣,抓取成功率达85%,果实损伤率低于8%。相比人工采摘的耗时耗力,机器人采摘让这项工作变得更为高效。
今年以来,渭南市在冬枣种植中大力推广智能果园管理技术,包括智能弥雾机、植保坦克等设备,通过精准水肥调控、病虫害防控等技术培训,提升果园管理效率。据省政协委员、大荔县红枣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周爱英介绍,冬枣大棚可分为双膜大棚、钢架棉被棚、温室大棚三种,农民通过手机APP就能实时监控棚内温湿度,完成自动卷帘、精准灌溉等工作。目前,大荔冬枣产业正通过一项项智能化、数字化技术实现产业升级、效益提升。
小冬枣背后的生长密码
捏着一颗饱满的枣子轻轻一掰,“咔嚓”一声脆响,清甜的汁水顺着指缝流下,当地人的说法就是“吃一口,流一手”。
大荔县的地理环境为冬枣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周爱英介绍说,由于当地的土壤偏碱性,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糖分积累,不仅维生素C含量丰富,还造就了大荔冬枣皮薄肉厚、甘甜脆爽的独特口感。
名为冬枣,为何却在夏天成熟?据了解,冬枣原本属于晚熟品种,一般在10月左右才成熟。但因其口感鲜美,广受消费者喜爱,为了让大家能在更长时间内吃到冬枣,人为加了一些棚体,改变它的生长环境,使冬枣成熟的时间更早、成熟的周期更长。
黄河汤汤,滋养万物。作为黄河流域生态治理的受益者,大荔县通过冬枣产业带动农民增收,经济收益也反哺黄河生态保护。现如今,小小的冬枣已成为拉动县域经济的强劲引擎,是当地群众名副其实的“致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