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2025年08月11日 星期一
第03版:岁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国宝陶鹰鼎

□ 刘高潮

陶鹰鼎出土于关中平原东部华山与少华山之间的柳枝泉护村古遗址,是新石器时代秦岭北麓华州先民留下的宝贵财富。该遗址200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今属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管辖,位于华州城东10公里处柳枝镇东南1公里的一级黄土台塬上,遗址因东有个泉护村定名。

据当地老人回忆,新中国成立前人们在遗址附近劳作时,就有陶钵、盆、罐、瓶、鬲、斝、纺轮等陶器出土,只是普通农民没有考古意识,国民党当局也顾不上发掘,任其自生自灭。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举,上世纪50年代国家要在黄河中游河南省洛阳西部修建三门峡水库,彻底根治下游水患,预测库区蓄水后将淹没到陕西潼关华县紧靠南山一级黄土台塬,便由黄河水利委员会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师生联合组成黄河水库考古队,对库区沿途文化古迹古建筑遗存进行普查,在华县(今华州区)柳枝镇泉护村附近,发现了元君庙——泉护村遗址。黄河水库考古队陕西分队华县工作队,于1958年至1959年两次对遗址大规模发掘,挖掘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仰韶文化遗址,发现了国宝“陶鹰鼎”,这是老百姓早期的命名。同时,还出土丝蔴织品和五谷中的黍、稷之类,以及疑似稻、麦的碳化颗粒,因当年没有植物考古的现代“浮选法”,终不能验证定名。但陶鹰鼎自远古各种陶器中脱颖而出,轰动了考古学界。

陶鹰鼎因器形似鬲似鼎,整体像猛禽鸮鸟,又被有些专家称谓鸮鬲鼎。它通体灰黑泛褐色,鸮鹰造型高36厘米、长38.4厘米、宽30厘米,尺寸大小比例均衡相宜,体态丰满完美,制作精良逼真。鸮喙尖锐犀利,环眼炯炯凸起,刚烈威猛之霸气显露;其双腿魁委粗壮,袋状像鬲;宽尾敦厚支地,坚实如鼎脚撑垂;形体肥硕,空腹厚皮,容量较大,适于食品煎煮盛藏,牺牲告祭献贡;整体三“足”鼎立,隐含部落稳定,社族兴旺;先民使用时在鸮腹下升火,腿腹多方受热,很快肉熟羹香,子民分食强身健体,增添膂力。此鼎以鸮鹰英姿雄踞勃发,形象孔武有力,曾一度尊为族权象征,开殷商鸟兽青铜文化之先,为钟鼎礼器形制创意之宗,肇始华夏民族食祭之风,是沟通人神联系、天人合一之代表性古陶器。

鸮是猫头鹰一类食肉神鸟,昼伏夜出行踪诡秘,古人崇拜其勇猛神性,被夏商之前东夷部落奉为图腾,曾在殷墟妇好墓等处出土过各类鸮形器物。鬲是古代蒸煮饭食的炊具,乳袋状三条腿,汤羹流食灌入便于加热。鼎是烹煮肉食的大镬,后演变成祭祀礼器,三腿坚实鼎立稳泰。三者合造为鸮鬲鼎,出土于泉护村遗址,蕴含着远古时代深刻的文化内涵。遗址本身是仰韶与龙山两大文明之间过渡性文化,鸮鬲鼎是其标志,从器质上看:仰韶多为彩绘红陶,龙山为黑陶,鸮鬲鼎为连接两者的褐灰陶;从造型上看:介乎于食鬲、祭鼎之间,鸮两脚如鬲空腿,鸮尾如鼎实腿,三角鼎固;从使用上看:由鬲到鼎,食用变祭祀,先满足初级生存,再祈求精神寄托,是人类从愚昧走向文明的一次飞跃。鸮鬲鼎具有泉护村古文明的独特个性,成为老官台文化、仰韶文化中标志性陶器另类,与同期遗址出土陶器比较有无法替代的作用,属古代文物精品,无论从外表和内涵上讲,都可谓是稀世之宝。

其实,此鼎的发现,是在当年泉护村古遗址挖掘现场征集的。那是1957年,泉护村遗址西太平庄村民殷思义有一天在遗址上用牛犁地,耕翻出一件似鹰如罐的陶瓦器物,灰不溜秋满身是土,他看形象奇怪但很完整,就拿回家当作鸡食盆子用。次年“黄委、北大”联合考古队发掘遗址时,在周边调查征集文物,殷思义想到自家“鸡食盆”,就主动请考古队员到家察看,初步证实为古陶器,他便将其上交给考古队,这才使珍贵文物正式面世。后经北京文物专家鉴定,陶鹰(鸮鬲)鼎为国家一级文物,禁止出国,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投稿邮箱:news@gjnews.cn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 新闻热线:029-63903896
Copyright @ 2013 各界导报社 各界新闻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内容监督投诉电话:029-63903896,或发邮件gejielwd1970@163.com 本网法律顾问:陕西希格玛律师事务所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