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2025年08月04日 星期一
第04版:社会 上一版   
下一篇

在平凡中织就不朽的经纬

——记全国纺织工业劳动模范贾秀亚

贾秀亚(左二)和工友们在一起


□ 记者 许鹏

天刚蒙蒙亮,榆林市七只羊服饰生产车间里已有窸窣的机器声。贾秀亚站在智能裁床前,指尖抚过刚裁剪出的羊毛面料,手掌与纤维的摩擦产生细碎的静电,晨晖映在她的鬓角上,多了一份阅历。这位全国纺织工业劳动模范、生产线工段长,已在生产一线坚守了整整30年。

从缝纫台到实验室的跨越

1996年,贾秀亚背着简单的行囊走进七只羊服饰时,榆林的羊毛防寒服产业正处于从家庭作坊向规模化生产转型的关键期。这位高中毕业生始终牢记父亲“做事要像羊毛一样扎实”的叮嘱,在缝纫台前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进厂当年的职工技术比武中,她凭一手“正反面针脚误差不超过两毫米”的绝活夺得亚军,奖状被她压在宿舍枕头下,边角很快被压得发皱。

“秀亚姐的眼睛比游标卡尺还准。”徒弟雷琴琴记得,刚进厂时贾秀亚带她检验面料,总能从堆积如山的羊毛布中挑出那些肉眼难辨的瑕疵。这种近乎苛刻的敏锐,源自贾秀亚后来在工作岗位上下的苦功——上班时认真工作,下班后还找来各种纺织领域的书籍读到深夜,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学习心得和感悟。

2014年的一个夜晚,贾秀亚在车间加班时突发灵感。看着检验报告上“消费者希望保暖裤兼具保健功能”的反馈,她突然想到把负离子保健磁疗技术融入传统羊毛裤。这个大胆的想法让她兴奋得彻夜难眠,接下来的三个月里,车间角落堆起了数十块废弃试验面料。有次调试磁疗模块位置,她的手指被针扎得鲜血直流,染红了雪白的羊毛,她却笑着说“这下知道该怎么避开敏感点了”。国家专利证书寄到车间那天,贾秀亚把证书平铺在生产线上,让每一位经过的同事都能摸到烫金大字。

让老手艺跟上智能时代

2018年,七只羊引进智能化吊挂流水线时,42岁的贾秀亚遇到了职业生涯最大的挑战。那些闪烁着指示灯的机械臂让习惯了手工操作的老工人犯了难,她却第一个报名参加培训,笔记本上画满了机械动作分解图,空白处写着“比赵梦桃当年学郝建秀工作法难,但原理相通”。

为了掌握新设备的节奏,贾秀亚每天提前一小时到岗,推迟一小时下班。有次周末暴雨,她蹚着没过脚踝的积水走进车间,发现智能裁床的传感器因潮湿失灵。凭着多年的经验,她用吹风机对着接口吹了半小时,又徒手调整了刀片角度,让设备准时启动。“那天她浑身湿透,像从水里捞出来似的,却盯着第一块裁剪好的面料笑得特别开心。”车间主任回忆说。

结合公司推行的现代管理制度,贾秀亚摸索出“人机协同三步骤”:班前校准设备参数、班中每小时巡检接口、班后用专用布擦拭导轨。这套方法让羊毛裤生产效率提升35%、成本则降低15%。更难得的是,她把智能设备的操作要点编成顺口溜贴在机台旁:“红外对齐看三点,压脚力度调两圈,断线自停要勤检”,让文化程度不高的老同事也能快速掌握。

永不褪色的“梦桃红”

在贾秀亚的工段休息室,墙上并排挂着两张照片:一张是赵梦桃20世纪50年代的工作照,另一张是她带领的工段在智能生产线前的合影。“高标准、严要求、行动快、工作实”,这十二字“梦桃精神”被她写在工作手册的扉页,边角已被翻得起毛。

曾是新工的李梅至今仍记得,自己因操作失误导致10条裤子返工,急得直哭。贾秀亚没有批评她,而是陪着她加班重缝,手把手教她“立体裁剪定位法”。凌晨三点的车间里,师徒俩的身影被台灯拉得很长,贾秀亚说:“当年赵梦桃把好车床让给别人,咱们更该把好技术传下去。”如今,李梅已成为工段里的技术骨干,她的操作台抽屉里还锁着贾秀亚手绘的30张步骤图。

这种传承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汶川地震时,贾秀亚第一个捐款;疫情期间,她带着工段姐妹们赶制防护服,连续奋战40多天,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每年冬天,她总会组织大家给环卫工送保暖裤。“这些羊毛能抵御零下三十摄氏度的严寒,但人心的温度能融化更厚的冰。”她在劳模宣讲会上的这句话,被许多听众记在笔记本上。

如今,贾秀亚依然保持着提前到岗的习惯。清晨的阳光透过车间高窗,在她身上投下明亮的光斑,就像她亲手缝制的那些羊毛防寒服,在无数个寒冬里为人们带来温暖。这位老纺织人用30年光阴证明:真正的匠心,既能扎根传统的土壤,也能生长出创新的枝芽,就像陕北高原上的沙棘,平凡却坚韧,在时光里织就不朽的经纬。

投稿邮箱:news@gjnews.cn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 新闻热线:029-63903896
Copyright @ 2013 各界导报社 各界新闻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内容监督投诉电话:029-63903896,或发邮件gejielwd1970@163.com 本网法律顾问:陕西希格玛律师事务所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