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李彦伶
李赟,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监测员,2014年开始从事鸟类监测工作,定期对鸟类觅食、繁殖等情况进行观测记录。
“每一次监测都会带来惊喜,这两年每年新发现的野生鸟类有近10种之多,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李赟说,11年来,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鸟类已从建园之初的30余种发展到现在的151种,西安生态环境持续向好,作为监测员的她也由衷感到自豪。
李赟说,每次监测他们都从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运营管理中心出发,监测一圈大约四五公里,徒步2万余步。11年来,他们用镜头记录了上百种鸟类活动、栖息情况,拍摄照片数万张。
打开李赟的相机,十余只鸬鹚在湖中嬉戏欢闹,灰椋鸟集群翩飞,绿头鸭在湖边游泳觅食,两只翠鸟忽地从垂柳间飞出,掠过水面……
每每翻看这些珍贵照片,李赟满眼兴奋,这一切都源于热爱。
至今,李赟仍清晰地记得,2015年,为了监测凤头䴙䴘孵化过程,她和同事们“驻扎”湖岸边,中途轮流休息,生怕错过一个镜头。
“经过近一个月观测,我们用上千个画面记录了凤头䴙䴘求偶、产卵到小凤头䴙䴘破壳而出,再跟着妈妈学下水的过程,这些画面太美好了,我们常乐在其中、陶醉其中。”李赟说,每次观测完回到办公室,大家都会继续学习研究鸟类图鉴,虽然很辛苦但也很快乐。
2016年的冬天,有领导突然问李赟,公园里的鸬鹚都不见了,知道去哪里了?李赟心里打鼓:不会吧。但是赶到湖边后发现,白天的湖心岛果然只有零零散散几只鸬鹚。为了搞清楚原因,她和同事们早上7点前赶到公园,晚上7点后才离开。经过观测终于搞清楚了原因,原来鸬鹚也和人一样白天外出,晚上归家。
“每次观测鸟儿都能带来新的发现,也成为自己工作的不竭动力。”李赟说,除了生态监测与数据收集,他们的鸟儿监测队还负责湿地监测与保护,以及向市民开展科普宣教工作。
西安位于我国三大鸟类迁徙路线的中部,近年来,西安市生态环境持续向好,越来越多的鸟儿把这里当成迁徙途中的加油站,甚至留在了这里。公园里,小白鹭、普通燕鸥自由飞翔、觅食。
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位于西安市上风口,园内湿地水汽蒸发形成的湿润空气随着气流进入城区,对西安城市的小气候产生良性影响,真正体现了“送一缕清风给西安”的建设理念,也是西安市民的天然“氧吧”。
湿地公园内众多的岛屿、水系和植被营造了一个适宜动植物栖息的自然湿地生态系统。湿地公园有大小岛屿110余座,193种、160万平方米植被,有各种鸟类151种。湿地公园观测到的一级保护鸟类有黑鹳、中华秋沙鸭等,每年规模最大的越冬鸟类鸬鹚,数量约5000只。
“湖心岛拒绝一切人为活动,包括监测人员也是不能上岛的,避免对鸟类造成干扰。我们也期待更多人加入到爱鸟护鸟队伍中来。”李赟指着湖心岛说,在这个区域曾经出现过国家一级保护鸟类黑鹳、彩鹮、朱鹮等。
“随着西安生态环境持续好转,常感到肩上责任重大,我们将继续做好鸟类监测工作。”李赟说,未来,希望不断扩大监测范围,从目前的鸟类扩大到昆虫、鱼类等监测,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