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满淑涵
今年以来,中欧班列(西安)累计开行超3000列,较2024年提前40天完成3000列大关,开行量、货运量、重箱率等核心指标稳居全国前列。
如何乘势而上推动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朝着更高质量、更好效益、更加安全的方向发展?7月17日,西安市政协召开“中欧班列西安经济圈建设”专题协商会,与会委员、专家和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围绕加强统筹规划、细化政策举措、发挥区位优势、推进文旅协同等协商议政,为推动西安高水平对外开放建言献策、凝聚共识。
为确保高质量开好这次会议,市政协前期成立专题调研组,汇集委员、专家以及民主党派、区县政协力量,先后到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哈萨克斯坦西安码头、西安“一带一路”国际商事法律服务示范区等地调研,前往重庆、乌鲁木齐考察“取经”,函调成都、郑州等城市收集相关资料,多措并举夯实建言基础。
“针对当前中欧班列西安经济圈建设中存在的合作机制还不够优化、枢纽能级还有待提升、通道稳定性还不够强、经济带动作用还不够明显等问题,我们建议,搭建更高层级合作协作机制,着力提升综合开放能级;应做优通道,壮大产业,加强保障,为经济圈建设提供全面支撑。”调研组副组长、西安市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主任任莉娟表示。
作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抓手,中欧班列经济圈先后被写入今年陕西省、西安市政府工作报告。
市政协常委、民革西安市委会副主委宋彦佳认为,应加快推动西安从“中欧班列通道枢纽”跃升为“中欧班列经济圈核心引擎”,实现从“物流通道”向“贸易枢纽+产业高地”转变。她建议,拓展优化班列线路,一方面,加密主干线,稳定开行至欧洲核心节点班列,提升时效性和稳定性;另一方面,开拓新线路,拓展中亚、西亚、南欧等潜力市场线路,利用新疆口岸经验,加强与中亚国家的点对点直达班列合作。此外,还可以发展定制化班列、精品快线,推进双向均衡发展,提高回程班列满载率。
“建设中欧班列经济圈,是西安从‘内陆腹地’向‘开放前沿’跃升的战略支点,更是服务国家向西开放大局的关键举措。”市政协特聘专家、西安外商投资企业协会原常务副会长金红真认为,应将中欧班列订舱服务平台延伸至县域,推动“渭西欧”“汉西欧”等集结班列常态化、高密度开行,赋能县域经济借“列”出海。同时,发挥好“中国-中亚国际人文旅游专列”的作用,塑造“丝路文旅商”融合发展的标志性IP。
市政协特聘专家、陕西师范大学“一带一路”文化教育传播智慧港外宣办主任马梅表示:“要实施人文班列提质工程、国际平台搭建工程、文旅产业赋能工程,在西安—阿拉木图线路基础上,新增其他人文旅游专列,结合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节点,推出‘班列+节庆’主题产品,此外还可以推动‘人文班列+跨境电商’功能叠加,在车厢设置非遗产品展销区,同步开展线上直播带货,实现文化走出去与贸易引进来双向赋能。”
班列通,贸易兴。市政协常委、西咸安居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红林建议,应创新金融模式,拓展贴近企业的金融服务,解决中小型企业运费预付金额大、汇款周期长等难题。西安陆港应与各大银行探索开展多种金融服务,精准对接企业跨境金融需求,为“走出去”企业和项目设计融资方案,稳步推进“班列+金融”“仓储+金融”业务,推动班列运输与国际贸易结算一体化发展,提高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的产业集聚效应。
目前,中欧班列西安经济圈建设尚处起步阶段,如何加速成形起势?市政协委员、西安国际陆港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屈锦薇认为,可充分借鉴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经验,成立高层级的中欧班列西安经济圈建设领导机构,成员涵盖发展改革、商务、海关、铁路等部门,建立定期联席会议制度、专项工作推进机制等,加强信息共享与协同合作。“还可建立中欧班列经济圈联盟,逐步形成以陕西为中心,四向联通的国际物流大通道,通过联盟成员间资源互通、信息共享、业务互动,构建更具韧性的供应链网络,实现外部投资引进来、服务企业走出去。”
“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与纷繁紧迫的内部挑战,更需要提效率、降成本、优服务,加快构建现代国际物流体系。”市政协委员、弘健体育文化发展(西安)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珑建议,中欧班列西安经济圈建设应加快从“通道搭建”进入“物流+贸易+金融+产业”的深度融合阶段,进一步提升市场化水平,突出“比海运快、比空运便宜”的竞争力优势,形成货物品类多元化的集结中心。
“进一步扩展中欧班列外贸‘新三样’产品发运品类”“前置域外法查明工作,保障企业中亚投资利益”“加强空铁联动,拓展国际航线网络”……会上,大家踊跃发言、热切互动,在深化交流中凝聚共识,中欧班列西安经济圈的建设蓝图愈发清晰。
西安浐灞国际港管委会主任杨兵表示,将对委员、专家的意见建议认真梳理、逐条分析、充分吸收,以中欧班列西安经济圈建设为引领,聚焦“畅通道、提功能、优服务、拓贸易、聚产业、促交流”六个方面,强化内外开放联动,实现物畅其流、企强其链、产聚其群,在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