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蒋维博
6月17日,铜川市政协召开“深化‘名校+’和集团化办学模式,不断推动优质教育均衡发展”双月协商座谈会,系统探讨铜川市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现状、挑战与对策,持续为全市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出实招、谋良策、添助力、增合力。
“今天我们召开双月协商座谈会,目的就是有效发挥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凝聚广大政协委员智慧,提准提实对策建议,为持续破解教育改革难题、推动‘名校+’和集团化办学工作再创佳绩贡献力量。”铜川市政协主席刘西林说。
“名校+”和集团化办学通过名校引领、资源整合,缩小教育的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更好满足群众“上好学”的需求。会前,铜川市政协副主席左车宁带领调研组到王益区王益中学、七一路小学、耀州区寺沟中学、耀州中学和新区市实验中学等学校,实地考察“名校+”和集团化办学实施情况。
调研发现,全市将“名校+”和集团化办学作为教育改革核心举措,构建起“跨区域合作+市域内集团化”双轮驱动格局,通过“名校+新校”“强校+弱校”“城区校+乡村校”三种模式,初步构建起“核心校引领、成员校协同”发展格局,努力推动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共享,优质教育从“单点开花”走向“全域结果”。但还存在“名校+”和集团化办学“以强带弱”效能未充分释放、引进的优质资源与打造本土名校结合不够紧密、部分群众依旧“舍近求远”追逐优质教育资源等问题。
“集团化办学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跃’。”杨永乐委员率先发言。通过集团化办学模式推动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耀州区塔坡小学教育集团是当地基础教育改革的标杆,作为该教育集团总校长,杨永乐说:“要以机制创新破除壁垒,以数字技术赋能均衡,推动集团化办学从‘规模扩张’向‘质量跃升’转型”。
优质资源引进与本土融合度不够,部分“云校+”课程面临“水土不服”,这个问题困扰着很多一线教师。张战峰委员建议,开发个性化课程方案,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中融入本土元素,形成“基础课程+地域模块”融合体系,推动优质教育资源从单点辐射向全域共享升级。
铜川市全面实施教育人才专项计划,近三年补充专任教师812人,引进北师大、浙大等高层次人才45名。看到这组数据,耀州区政协主席杨梅感慨道:“这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生动实践,是破解‘上好学’难题的关键一招。”
“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探索数字赋能大规模因材施教、创新性教学的有效途径,主动适应学习方式变革。”郝彦宁常委引用《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相关条文说,目前已进入全新的AI时代,教育系统应以教育数字化为重要突破口,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塑造发展新优势。
在听取委员发言后,副市长刘浩表示,此次协商既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部署的具体实践,也是市政协凝心聚力助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生动体现。
“深化‘名校+’和集团化办学是落实教育公平的时代答卷。”刘西林表示,要进一步完善“名校+”和集团化办学模式,在硬件均衡的基础上,注重师资、课程、文化等软件建设,真正实现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