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2025年06月09日 星期一
第03版:岁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石窑沟石窟——黄土高原上的文明秘藏

石窑沟石窟


在苍茫无垠的黄土高原褶皱间,石窑沟石窟如一位沉睡的智者,将千年文明的密码深锁于陡峭崖壁之中。它以沉默对抗时光的侵蚀,用斑驳的岩壁镌刻着跨越世纪的文明长卷,每一道凿痕都在诉说着信仰与艺术的不朽传奇。

这座隐匿于府谷县哈镇陈家圪堵村西2000米悬崖上的秘境,古称“阳窨则”,自清代起便是藏传佛教信徒的精神圣地。天然形成的长方形石窟群坐北朝南,东西延展120米,南北横跨80米,9600平方米的广袤空间仿佛被时光凝固。当朔风掠过崖壁,裹挟着历史的低语,将千年沧桑尽数沉淀在这片黄土与岩石构筑的圣殿之中,让人未入窟门,便已被其神秘庄严的气息所震撼。

九座洞窟如散落的珍珠,自西向东串联起一段隐秘的信仰之路。前八窟以暗道相连,石块封砌的窟口似封存着古老的秘密,唯有第九窟孑然独立,仿佛在守护着整个石窟群的终极奥秘。大小各异的洞窟,宛如九扇通往不同时空的门扉,每推开一扇,都能窥见一段被岁月珍藏的故事。

踏入第一窟,仿若穿越时空的隧道,浓厚的宗教气息扑面而来。石壁上的梵文字迹如神秘的星图,无声诉说着跨越千年的智慧箴言。中央的浮雕菩提塔以四级四方之姿矗立,110厘米宽、155厘米高的塔身,自下而上层层叠涩,宛如莲花次第绽放。塔身上“佛”字镌刻于莲瓣之上,与三尊依壁而凿的浮雕佛像——宗喀巴、度母、狮贤菩萨,共同构筑起神圣庄严的空间。佛像屈膝盘坐于莲台,眉眼低垂间慈悲尽显,仿佛在以静默之姿俯瞰人间万象,传递超脱尘世的智慧之光。清代“光绪六年重修彩塑”的题刻,为这座千年石窟增添了历史传承的印记。

第二窟以独特的圆弧形空间,勾勒出神秘的宗教氛围。三尊佛像自西向东依次排列,宗喀巴、普贤、文殊菩萨神态肃穆,衣袂间似有祥云流动。他们以超然之姿守护着这片净土,仿佛在向世人传递佛法的深邃与生命的哲思。石壁上的梵文如同穿越时空的使者,将古老的佛偈轻轻吟诵,萦绕在每一位朝圣者心间。

第八窟的“非”字形布局,尽显古人的空间智慧。主过道如中枢神经,串联起两侧精巧的洞窟,每一处转角、每一道光影,都凝聚着匠人的巧思,让人不禁为古代建筑技艺的精妙而赞叹。

第九窟是大自然与人类智慧的完美融合,天然形成的半圆形空间内,弥勒佛神态安详,笑看世间风云变幻。尽管后壁右侧的题记已被岁月侵蚀得模糊不清,却反而增添了几分神秘的历史韵味。

历经数百年的风雨洗礼与战火侵袭,石窑沟石窟依然保留着古朴的风貌。它不仅是陕西清代石窟艺术的罕见瑰宝,更是一部立体的历史教科书。石窟中的佛像、浮雕与梵文,不仅展现了古代雕塑与书法艺术的巅峰造诣,更见证了多元文化在黄土高原上的碰撞与交融,彰显着中华民族海纳百川的精神气度。2008年,石窑沟石窟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份殊荣,是对其历史文化价值的高度认可。

站在石窑沟石窟前,抚摸着斑驳的石壁,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脉搏。这里的每一处浮雕都是凝固的诗篇,每一行梵文都是跳动的音符,共同谱写着文明传承的壮丽乐章。这座隐匿于黄土高原的秘境,正以其独特的魅力,等待着更多探寻者揭开它神秘的面纱,聆听岁月深处的文明回响。

(转自榆林文博)

投稿邮箱:news@gjnews.cn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 新闻热线:029-63903896
Copyright @ 2013 各界导报社 各界新闻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内容监督投诉电话:029-63903896,或发邮件gejielwd1970@163.com 本网法律顾问:陕西希格玛律师事务所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