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2025年05月19日 星期一
第04版:社会 上一版   
下一篇

千年智慧与乡村振兴的“双向奔赴”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汉阴凤堰梯田活态传承小记

□ 记者 冯倩楠

孟夏时节,在安康市汉阴县凤堰梯田,伴随着收割机的轰鸣声,农户们迎来富硒油菜丰收季。春季油菜、夏季水稻的轮番种植,不仅种出了好风景,也种出了好“年景”。

去年9月,凤堰梯田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这片承载着千年农耕智慧的梯田,正以“活态传承”的姿态,书写着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融合的新篇章。

灌溉技术传承:从“自然灌溉”到“数字赋能”

站在高处远眺,凤堰梯田如练似带、高低错落,古堰渠蜿蜒曲折,与村落、山林融为一体,勾勒出一幅壮美生态画卷。

“人在田中,房在田边,就在这垂直的1000多米空间里,对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进行了具象诠释。”5月14日,汉阴县水利局正高级工程师李权兵向记者介绍凤堰梯田时,语气中难掩自豪。

早在2500年前,汉阴当地就有“抱瓮灌溉”的历史典故。千百年来,汉阴先民利用多种水利灌溉技术,实现了土地高效利用。到了明清时期,湖广吴氏移民大规模建设梯田,形成了如今的梯田核心片区。现在,凤堰梯田灌区总面积约5.12万亩,其中核心区面积1.2万余亩,是目前秦巴山区发现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梯田。

“梯田的水源来自山溪和降水,这里比汉阴其他地方年降水量要多100多毫米。”李权兵说,汉江干流流经此处平面呈“回旋”状,梯田三面环山,江水激起的水雾随空气频繁升降,形成了独特的局地小气候。再加上先民们依地势修建的众多大小不一的古堰渠、古塘坝等水利设施,水系自上而下,使梯田形成了由山顶的森林涵养水源、山间的沟渠引流灌溉、梯田能够层层蓄水的“林、田、渠、塘、溪”自流灌溉系统。

近年来,汉阴县持续对梯田进行保护加固、修复。“科学规划、保护优先、活态传承、永续利用。”李权兵说,在专家学者对原始梯田田地、灌溉系统进行充分研究、规划的基础上,当地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修复,保证了梯田的“原汁原味”。

汉阴县还利用数字化手段,在关键节点、河道安装传感器,对梯田区水情进行实时监测,准确掌握梯田的需水情况,合理确定灌溉时间和水量,加强蓄水调节,实现科学灌溉。“我们将继续组织修复古灌溉工程体系,延续梯田‘灌、排、引、蓄、泄、调’等功能,培养一批田地修复、古灌溉工程建设的民间古法工匠、艺人、农耕文化传承人,传承古人利用自然可持续发展的智慧。”李权兵说。

村民增收致富:从“靠天吃饭”到“梯田经济”

漩涡镇堰坪村是凤堰稻作梯田系统的核心种植区。在层层梯田里,村民们穿梭其间,个个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漩涡镇堰坪村村民杨明荣是汉阴县漩涡镇凤堰富硒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眼下也是他收购菜籽的季节。

当地每年10月下种、来年5月收获油菜籽,一般端午节前完成插秧,秋天收谷子。杨明荣从2014年起流转土地进行水稻种植,依靠传统稻作方式,合作社品牌主打高品质、纯天然,再加上前年底顺利通过富硒认证,现在他家的大米一斤能卖到10元。

“我们各个环节都是按照传统稻作方式进行的,既维护了梯田原貌,还能保证产品纯天然。”杨明荣说,在梯田系统下,稻米和油菜籽的产量稳定,自己在梯田中曾尝试“稻鱼共生”“稻鸭共作”的生态农业模式,在提高凤堰梯田利用率的同时,还能增强游客的田园体验感。

如今,杨明荣不光自己种植,每年还“订单式”收购30多户村民按照标准种植的稻谷和菜籽,带动农户增收致富。

在汉阴,当地政府积极探索“党建+企业+合作社+农户”生产经营模式,在村集体合作社的带动下,组织农户与辖区粮油企业签订订单协议,对农户富硒水稻进行兜底回收,让粮食生产不愁销路。汉阴县50%的土壤含硒量达到中等富硒水平,通过统一选种、统一播育、统一管理、统一施肥、统一治虫,禁止使用有机化学合成的肥料、农药等物质,以打造富硒特色高效农业产业为目标,坚持既种粮、又种“景”,带动辖区群众增产增收。

梯田文化传承:从“露天博物馆”到“沉浸式课堂”

云海翻涌的梯田上,游客欣赏美景,民宿管家忙着接待预订爆满的客人,农家乐里飘出米饭的清香……

“这里没有围墙,以天为幕、地为席,梯田、建筑、民俗本身就是最珍贵的展品。”汉阴县凤堰梯田移民生态博物馆馆长兰宗说,这座开放式移民生态博物馆以1.2万亩古梯田为“展厅”,内有吴家花屋、冯家铺子等古民居群落20多座、古寨堡20余处,还有多处古庙宇、古堰渠、古藤坝,游客可亲手操作木犁、参与稻谷脱粒,在劳作中触摸历史肌理。

一周前,游客江妮一家带着孩子从安康回到西安,凤堰梯田是她这次短途自驾游的“意外收获”。“我们预订的民宿就在梯田上,可以向下俯视梯田全貌,很震撼!”江妮说,民宿内各种物品一应俱全,在露台上享受风景的同时,还能选择喝咖啡、品茗或者来一场露天烧烤。

以凤堰梯田为依托,汉阴县引进了隐居乡里、飞茑集、花栖玥等品牌民宿和格兰蓬帐篷营地、南山南房车营地等,7个村集体以闲置资产入股民宿开发,其中,汉阴县花栖玥·椿时水云间民宿在年初被文化和旅游部评为全国甲级民宿。“农文旅融合建设为当地村民提供了诸多就业岗位,尤其民宿经济的发展,吸引了一批年轻人从外地回归本土。”兰宗说,梯田开发后,景区内从事乡村旅游经营的业主户均增收超过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超过60%。

“遗产保护不是封存历史,而是让古老智慧滋养当代生活。”兰宗如是评价这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投稿邮箱:news@gjnews.cn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 新闻热线:029-63903896
Copyright @ 2013 各界导报社 各界新闻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内容监督投诉电话:029-63903896,或发邮件gejielwd1970@163.com 本网法律顾问:陕西希格玛律师事务所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