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闫智 张璐
“小刘,麻烦你帮我把水太阳治疗仪的时间设定一下。”4月30日,在西安市碑林区黄雁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小雁”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像往常一样照护着80多岁的孙大爷。这一幕正是碑林区创新“融救联助”服务体系、为群众排忧解难的生动写照。
碑林区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15.28万人,占比20.19%,65岁及以上人口10.72万人,占比14.16%。碑林区作为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城区,传统家庭养老模式正面临挑战。
“小直播间”构建多元协同模式
如何让老年人老有所依?如何破解“单一政府救助”困局?西安市碑林区给出了破题思路。
2023年7月,碑林区在全区推行“融救联助”服务体系,围绕“政策救助、照料陪护、居家服务、能力提升、就业帮扶”等救助主题,进一步深化“物质+服务”救助模式,为困难群众提供精准、高效、专业的服务。
“融救联助”雏形源于碑林区张家村街道黄雁社区。2023年2月,黄雁社区在线上开通“小红船为民服务直播间”,尝试通过直播宣讲惠民政策。
“我们一直思考在基本生活救助之外,如何更精准、有效地满足困难家庭多样化帮扶需求。”社区党委书记杨潇说,辖区内医院、大学众多,前来“双报到”的党员职业多样,有医生、律师、大学生等。直播间的内容也在不断拓展,从心理咨询到企业招聘讲解,从安全教育到困难帮扶,直播间逐渐成为居民获取帮助的重要渠道。
社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直播间不仅是社区倾听民意的“耳朵”,也是居民表达意见建议的“传声筒”,在社区和居民间搭建起新的沟通桥梁,使社区治理的各项举措更加贴合民意。
经过不断发展,政策宣讲的“小直播间”逐渐变成了民生服务的“大舞台”。这场“互联网+社区治理”的试水,成为撬动多元救助资源的支点。
“融救联助”打造精准帮扶样本
85岁的钟治国(化名)老人因意外瘫痪在床,生活无法自理,高昂的医药费、护理费让这个家庭不堪重负。黄雁社区“小雁志愿”服务队在入户摸排中发现这一情况后,积极协调为老人争取救助。
“老头子需要定期前往医院更换导尿管,费用高昂不说,也特别‘折腾’。”钟治国的老伴说,有时为了省钱,两三个月才去一次医院,伤口已经轻微感染了,希望医生能够上门更换导尿管。
面对钟治国老伴的诉求,社区组织召开专题会,多次前往辖区医院商谈。最终,医院同意每月免费安排医生上门为老人更换导尿管,并提供必要的医疗用品。
2020年疫情期间的一次疫苗接种,让社区工作人员注意到了高龄独居老人高思奇(化名)。
“老人对我们说‘你们安排啥我都配合’,那一刻我觉得,我们多跑一趟,老人心里就多份踏实。”工作人员回忆起与老人的初次相遇,工作笔记本记满了老人的需求:每周打扫一次卫生、每月上门理发、降压药需提前三天提醒……
经过多次入户走访,社区发现子女无法贴身照料的老人不在少数,便定期派人照顾这些老人,为他们送早餐、打扫卫生、联系理发等,进而催生了社区“代理儿女”服务项目。
2023年6月,黄雁社区“代理儿女”项目正式启动。首批13名社区工作人员与26名志愿者组成服务队,按照“一人一档案、一周一走访”模式,为12户特殊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陪护+精神慰藉”三位一体服务。截至目前,服务队已累计上门服务127次,解决紧急就医、适老化改造等难题38件。
从社区试点到全域辐射推广
“代理儿女”只是黄雁社区“融救联助”的一个缩影。社区还为意外致盲的居民李莉协调就业指导、为独居老人罗大妈安装家用摄像头、为帕金森患者张大爷对接医疗资源……一个个鲜活的救助案例,不仅是黄雁社区践行“融救联助”理念的生动注脚,更是这一创新模式持续优化升级的实践养分。
经过两年多的探索,黄雁社区“融救联助”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汇聚了辖区38家社会组织、25家驻地单位、86家生活服务企业及260多名爱心志愿者,实现了救助帮扶的精准化、多元化、社区化。
如今,“融救联助”服务体系已在碑林区所有社区推行。全区105个社区建立“融救联助”工作室,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和社工,做到“有人办事、有场所议事”。
“融救联助”的成效引起省民政厅关注。今年3月,我省印发《加强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有效衔接若干措施》,全面推广西安市碑林区“融救联助”等模式,加快构建多元参与、融合联动、精准发力的综合救助格局。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杨潇说,下一步,社区准备通过和企业合作,让企业有微弱利润,用利润反哺特殊困难群体,并针对不同人群的需求进一步精细化服务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