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席记者 李荣
“喂,听得清吗?我在山里呢……”4月19日,在陕西化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今年52岁的护林员张全亮挂掉了因信号弱而听不清的电话,继续巡山工作。像张全亮这样的护林员在我省有6万余名,他们是森林草原防火、有害生物防治、野生动植物保护的预警者和吹哨人,守护着绿水青山。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秦岭生态保护情况时强调,保护好秦岭生态环境,对确保中华民族长盛不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024年以来,我省林业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守护祖脉秦岭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工作部署,落地实施秦岭中段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恢复、大巴山北麓和汉江谷地水土保持与水源涵养等重要区域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全面抓好祖脉秦岭生态保护修复工作,让秦岭美景永驻、青山常在、绿水长流。
爱绿植绿护绿
共建美丽家园
3月9日,“2025换树‘1+1’美丽秦岭行动——‘妈妈环保林’植树活动”在西安市长安区库峪河畔举行。1000株白皮松整齐排列,为库峪河畔增添了一片新绿。
“1+1”美丽秦岭行动是2011年由省妈妈环保志愿者协会倡议、省妇联等单位联合主办的一项环保公益活动。截至目前,已动员8260名志愿者在秦岭北麓荒坡、引汉济渭水源地等地开展植树活动15场次,换植樟子松、油松、核桃树等树苗8.14万株。
3月13日,西安市新城区政协联合西一路街道委员联络组在秦岭国家植物园开展“保护祖脉秦岭 政协委员在行动”暨“绿化秦岭”植树增绿活动,大家挖坑、正苗、培土、浇灌,合力种下20余株桂树。
西安市新城区政协委员于明说,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关系全国生态环境大局,要自觉扛起秦岭保护重大政治责任,自觉做秦岭生态保护的倡导者、践行者、监督员,当好秦岭生态卫士,全力守护青山绿水。
今年春季以来,陕西省绿化委员会办公室积极探索“义务植树+”新路径,发布全民义务植树倡议书,鼓励各界朋友积极参与抚育管护、自然教育、古树名木保护、志愿服务等活动,以多种形式履行植树义务。全省各地党政干部率先垂范,积极履行植树义务,先后组织开展植树活动700余场次,200多万人次栽植各类苗木900余万株。
厚植绿色底色
筑牢安全防线
位于镇坪县的陕西化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素有“小神农架”“生物基因库”之称。陕西化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宣教科科长宋要强说,近年来,保护区积极践行“两山”理论,率先实现“一区一法”,深入开展濒危植物繁育保护及野外回归和野生动物监测,依托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优势,广泛开展自然体验和研学活动,使保护区的好生态、好宝贝、好故事逐步走进公众视野。
“守护好、发展好、利用好生态资源,是我们生态卫士义不容辞的责任。”宋要强表示,将持续加大濒危珍稀植物繁育及回归研究力度,深入落实林业“两防”措施,积极组织开展自然体验和研学活动,大力支持林业产业发展,逐步把化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成生物多样性保护科研基地、自然教育天然课堂、生态惠民示范区,为实现保护与发展共赢贡献林业人的力量。
去年,安康市依托秦岭中段(南麓)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恢复、森林修复等重点项目,全年完成营造林53.32万亩,部署开展“2024护松”行动,拔除松材线虫病镇级疫点6个,疫情发生面积持续下降,实现了疫点、发生面积、病死松树“三下降”。
省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说,我省秦巴山区汉江丹江流域中央财政国土绿化示范项目通过国家竞争性评审,计划利用3年时间,在安康、商洛2市12个县(市、区)的汉江两岸和丹江沿线实施国土绿化90余万亩,为进一步提升我省秦岭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提供有力支撑。
深化林业改革
践行“两山”理论
商洛市山阳县延坪镇白龙村山高林密、土地肥沃,特别适合猪苓生长,村里50%以上的村民都种植猪苓,种植户每年仅猪苓收入就在3万至5万元,猪苓成为村民重要收入来源。
白龙村依靠种植猪苓增收致富,只是商洛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特色产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商洛利用“好山好水好生态”,持续推进核桃、板栗、中药材、油茶及林下经济等产业发展。2024年,全市完成核桃低产园改造提升示范22万亩,板栗总面积257.47万亩,中药材总面积210.36万亩,林下养殖30万头(只、箱),林下经济利用面积总规模稳定在100万亩以上,产值8.32亿元。
安康市岚皋县蔺河镇蒋家关村是全国“一村一品”(魔芋)示范村,有1个市级魔芋繁育基地、2个魔芋专业合作社,全村规模化种植魔芋1万多亩,小魔芋成了村民增收致富的“金疙瘩”。
如今,林下经济已成为岚皋县群众的“绿色福袋”。截至目前,岚皋县累计发展林下中药材5万亩、林下养蜂5万箱,发展碧根果、红仁核桃、高山脆皮李等特色林果5000余亩,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2024年以来,我省围绕秦岭区域探索创新林下经济模式,培育林下中药材种植、中蜂养殖等特色产业,秦岭区域国家和省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达114个,初步形成秦巴山区中药材、安康魔芋、凤县林麝、柞水木耳等产业链,全省林业产业总产值达1825亿元,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三提升。
省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全省林业系统持续深化林业改革,全面加强秦岭生态保护修复,筑牢秦岭生态安全屏障,以实干实绩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让祖脉秦岭永续焕发生机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