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实习记者 王朝辉 首席记者 李荣)3月27日,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24年,全省大气污染治理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水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声环境、辐射环境状况良好。
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张金东介绍,2024年,我省空气质量持续向好,全年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3.91,同比改善5.8%,特别是11个市(区)同比均实现了改善。全省国考10个设区市优良天数平均294.6天,同比增加11.7天;重污染天数平均1.4天,同比减少6.4天,并首次实现12月份“零”重污染天。
在水环境质量方面,2024年,全省101条河流227个国控、省控河流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为96.9%,连续三年消除劣Ⅴ类水质断面。黄河干流陕西段连续三年达到Ⅱ类,总体水质持续保持优。长江流域陕西境内46个国控断面水质全部达到Ⅱ类以上,其中8个断面水质达到Ⅰ类。渭河干流共20个断面、无定河共14个断面、延河共8个断面全部为Ⅰ~Ⅲ类优良水质断面,水质持续保持优。国考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
在土壤环境质量方面,2024年,全省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为100%,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地下水环境质量符合国家考核要求。全省土壤、辐射环境质量总体稳定。“无废城市”试点等创建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2024年,我省持续筑牢秦岭区域、黄河流域、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三大屏障’。”张金东说,为当好秦岭卫士,我省不断加强秦岭地区跨区域生态保护协同合作,健全常态长效保护机制,开展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督导执法检查,秦岭陕西段生态质量指数达到“一类”最高类别,秦岭区域12个县(区)被评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同时,持续实施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行动,签订黄河流域(晋陕蒙段)横向生态补偿协议,开展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监督执法,实施“一市一策”驻点科技帮扶,黄河流域26处地级以上城市黑臭水体保持“长治久清”,黄河干流陕西段连续三年达到Ⅱ类水质。严格落实长江流域总磷污染控制方案,开展农业面源、生活污染、工业污染治理、流域生态保护修复。扎实推进白河县硫铁矿污染治理,有序实施汉江丹江流域涉金属矿产开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汉江、丹江出境断面连续11年达到Ⅱ类及以上水质,确保了“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方面,我省制定了关于深化大气污染治理推进实现“十四五”空气质量目标的实施意见,坚持高质量治标与有序治本一体推进,鼓励支持重点行业企业环保绩效创A升B,大力推动产业、能源、供热、交通运输结构调整,加强区域联防联控,纵深推进大气污染治理专项行动。全面推进入河排污口排查溯源整治,联合开展城镇污水收集处理专项排查、工业园区污染整治,实施生活垃圾填埋场地下水水质调查监测,加快推进再生水循环试点。扎实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整县推进”试点,严格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准入。开展新污染物监测与风险评估,切实加强新污染物协同治理。
在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低碳转型方面,2024年,我省大力推进分区管控,划定1576个环境管控单元,建成并面向公众开放使用“三线一单”数据管理平台,已开展相关业务对照分析18000余次。畅通重点项目环评绿色通道,项目审批时间压缩70%以上。助力稳增长,建立重污染天气应急白名单,核准520家保障类企业在应急响应期间不停产,573个保障类工程绿色施工,保障类企业数量是2023年的2.27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