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李彦伶 文/图
古树名木历经千百年,具有重要生态、历史和文化等价值,是历史信息的记录者和传递者,在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持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日,我国首部国家级古树名木保护专项法规《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正式施行,古树名木保护迈入法治化、规范化新阶段。
3月17日,记者来到西安市长安区子午街办天子峪口的百塔寺院,远远地就被一棵高耸挺拔的银杏树吸引。
百塔寺院内,一棵古银杏树,高20余米,树冠遮地,主干两米多的地方分为两大主枝,向上又数次分支,树冠挺秀于寺院上空,蔚为壮观。这棵古银杏树相传为晋太康年间所栽种,距今已1700年。
古树护栏上,一张挂有银杏树“身份”信息的蓝色牌子,清晰地标注着银杏树科属编号、管护人、生态习性等信息。手机扫描二维码,详细的古树介绍、生长参数等信息一一呈现,还可与长安区古树保护部门互动,提出建议和维护报修。
“快看,这棵饱经千年的古树还能结出硕果累累!”一位游客扫描二维码后兴奋地说。
在长安区,78株一级古树上都能看到特殊的“身份”信息。“这是古树的‘身份证’,详细记录着古树学名、科属、树龄等信息。”西安市长安区林业工作站副站长赵锦介绍,长安区自然环境独特,自然条件优越,非常适合古树名木生存。
“这棵千年古树曾历经‘考验’。”赵锦说起百塔寺院内的千年银杏树感叹道,这棵千年银杏树因冠幅较大,为避免头重脚轻发生断枝,曾根据古树的涨势设立支撑。
2023年,省林业科学院专家对古银杏树进行健康义诊,因古树周边部分地面被游客踩踏过实造成土壤板结,影响到土壤正常呼吸,树势衰弱迹象明显。专家建议,对古树北侧地面进行翻耕,增加土壤透气性。同时,投放花绒寄甲成虫和卵块,用以虫治虫的生物防治方法,防治天牛危害发生。
“树高23米,胸围295厘米,冠幅平均19.3米……”西安市长安区林业工作站工作人员韩选平一边手持树木专业测量仪和软尺,一边迅速报出数据,赵锦在古树名木每木调查表上一一记录。调查表上包含古树编号、树种、位置、详细介绍等信息。
据了解,目前西安市长安区有散生古树名木281株,其中一级古树名木78株,二级古树61株,三级古树142株,涉及国槐、银杏、侧柏、白皮松等34个种类。
“在古树名木保护方面,群众也意识到保护古树名木的重要性。”韩选平说。
2022年6月,西安市长安区林业局开展古树名木养护验收工作,在长安区黄良街道办南仁村时,一位大妈拉着工作人员的手说,多亏你们把这棵古国槐修复好了,大家乘凉有了好去处。此前,这棵古国槐因树体倾斜,部分枯枝断裂。收到群众维护报修信息后,工作人员立刻赶往现场,对古国槐重打支架,清理枯枝,终于让古国槐焕发昔日生机。
去年,西安市林业局对鄠邑区一株树龄1500年的古皂角树进行保护性修复,对主杆中空、腐朽、土壤处理改良等进行维护复壮,提高古树的观赏性和历史价值。
据了解,今年西安市申请中央财政古树名木保护专项资金112万元,计划对4区县14株古树进行抢救复壮。目前,未央、长安、临潼、蓝田4区县正在按照陕西省“一树一策”保护政策,积极制定抢救复壮保护实施方案。
西安市林业局植树造林处副处长李文军表示,加强古树名木保护任重而道远。未来,西安市将不断挖掘古树名木深层价值,推进古树名木文化传承,守护好这些绿色“活化石”,讲好西安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