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2025年03月03日 星期一
第03版:理论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四大要素强推进 村域经济增实力

□ 边剑锋

近年来,千阳县坚持党建引领,改革破难,全方位探索推行“1343”工作思路(一条主线引领,三级统筹联动,四型模式支撑,三项机制保障),着力构建产权关系明晰、治理架构科学、经营方式稳健、收益分配合理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机制,农村集体经济总收入突破9000万元,百万元强村达到30个、千万元强村2个,百万元以上村占总数的49.2%,“333”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得到省政府领导充分肯定,在全省走出了一条产业发展有后劲、群众增收有保障、集体经济有支撑的创新发展之路。然而,面对新时期新要求,纵观各地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仍存在产业发展质量不高、体制机制缺乏活力、政策措施匹配不足、管理体系尚需完善等问题。

为此,笔者围绕产业、机制、政策、管理等四要素提出以下建议:

多措并举,在做强产业上下功夫。坚持规模化经营,做活耕地保护文章,出台农民承包经营土地“一户一田”相关举措,注重条块分布实际,兼顾综合地力差距,加快“多块土地”向“一块土地”调整步伐,突破耕地制约瓶颈,推动农民承包地机械化耕作、规模化经营、托管式服务,实现产业发展更高效、更精准、更优质、更赚钱。坚持个性化发展,因势利导、分类施策,深挖农村产业潜力,重点打造“一村一品,多村一品”;开发特色村生态、旅游资源,集中发展农旅商体融合新业态;发挥城中村及城郊村地理优势,推动社区工厂、便民服务、物业管理等产业齐头并进、新质提升,让农村在“city不city”的思维碰撞中凸显个性。坚持品牌化推进,聚力农产品“地理标志、有机食品、SC”标准认证,乡村旅游产品“民宿+农事体验+生态观光+历史文化”模式推广,劳务输出产品“实用技能型、先进技术型、经济管理型”人才培育等品牌化推进、整体化发展,推出一批拿得出、叫得响、立得住、能硬控的品牌。同时,借助AI或deepseek等互联网平台,让更多的产业品牌“出圈”,把更深的乡愁记忆植入骨髓。

多点发力,在做活机制上求突破。坚持“统筹”一体化,持续强化党建引领,实施“双培强村、百万递增”行动,坚持村党支部书记与致富能人双向流动,建立“党政统筹、组织牵头、农口主抓、部门配合、镇村实施”的县镇村三级统筹联动机制,实现组织牵引、城乡一体、整县推进、跨越发展。坚持“模式”多元化,探寻有效路径,创新推行龙头带动产业发展型、公司化运营规范发展型、社会化服务规模发展型、要素整合抱团发展型等多种模式,打造村集体经济组织“自我壮大”“自我增收”的“造血”新系统,实现集体经济优质化、长效化发展。坚持“主体”多样化,深入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改革,大力发展村集体参与的农业专业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市场主体,建成一批带动作用突出、产业功能互补、综合竞争力强的产业化经营主体,助力“三农”可持续发展。坚持“服务”系统化,支持和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托组织优势和治理资源,向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农业生产性服务,优化耕、种、管、收、加、贮、销等“全链条”服务能力,实现集体创收和农户增收“双赢”。

多方联动,在做足政策上出实招。财政补贴激活力,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政策机制,重点围绕标准化基地建设、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农产品精深加工等发展关键环节,切实增强财政补贴的针对性和灵活性,不断激发集体经济联农带农富农的发展活力。金融信贷添动力,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等级评估制度,以及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开发适合农村集体经济市场主体特点的金融产品,推行“一次授信、余额控制、随用随贷、周转使用”信贷模式,着力破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的难题。人才政策强内力,大力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推广“龙头企业+产业+人才”“企业+分包+入股”“村集体经济+村干部分包+能人示范”三种引才模式,优化人才结构、释放人才效应。同时,畅通农民技术员职称申报渠道,制定突出贡献人才优惠政策,真正让人才引得来、留得住、干得好。

多管齐下,在做好管理上见成效。优化监管体系,坚持完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大会、监事会等治理新机制,做到内部管理规范化、动态化;深化农村集体资产年度清查制度,明确责任、细分流程,织牢资产安全防护网;狠抓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民主监督,开展集体财务公开“阳光行动”,拓宽监督领域,增加监督频次,提升监督质效。细化分配制度,探索推行村民量化积分与村集体经济分红挂钩机制,在正确处理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集体积累和个体分红关系的基础上,对村民发展产业、遵纪守法、移风易俗等情况量化打分、分红兑现,有效调动各方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强化激励机制,创新集体经济发展与管理人员待遇增长考核管理办法,规范“村申请、镇审批、县备案”程序,按照不同比例确定经营管理人员奖励绩效,以合理的分配制度激励人,靠规范的管理机制约束人,用全新的运营模式提效能,进一步释放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新质生产力,为乡村全面振兴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系千阳县政协党组书记、主席)

投稿邮箱:news@gjnews.cn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 新闻热线:029-63903896
Copyright @ 2013 各界导报社 各界新闻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内容监督投诉电话:029-63903896,或发邮件gejielwd1970@163.com 本网法律顾问:陕西希格玛律师事务所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