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满淑涵)“今年以来,陕西省民政系统延伸救助链条,创新手段方式,提升救助效能,具有陕西特色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形成。”12月18日,省民政厅副厅长、新闻发言人戈养年表示。
当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冬季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情况。
“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行动开展以来,全省各级民政部门和救助管理机构加强与公安、城管等部门的协调联动,全力做好街面巡查救助工作,对发现的流浪乞讨人员及时救助、应救尽救。同时,实时关注天气变化,在夜间、降温时段、雨雪冰冻等极端天气、节假日等特殊时间,加大街面巡查频次,重点巡查车站、繁华街道、地下通道、桥梁涵洞、废弃房屋、在建工地、电话亭、城乡接合部等流浪乞讨人员容易集中的地段,对无法提供个人身份信息的人员,会同公安机关加大“互联网+救助寻亲”力度,尽快帮助他们回归家庭。2025年元旦前,还将组织人员对救助管理机构、托养机构和合作医疗机构的安全管理开展全面检查。
据介绍,今年以来,全省民政系统围绕“兜住底”,落实渐退帮扶、分类施保、就业成本扣减等政策,保障城乡低保对象123万人、特困人员13.3万人。针对群众突发性、紧迫性困难,设立乡镇(街道)临时救助备用金2亿元,实施临时救助175.6万人次;围绕“兜准底”,推广延安市“融救助”、西安市碑林区“融救联助”等模式,统建部署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建成覆盖196万在册对象和494万潜在风险人群的低收入人口数据库,设立50项预警指标;围绕“兜牢底”,选定30个县(区)开展防止返贫帮扶政策和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政策衔接并轨试点,防返贫监测对象纳入民政兜底保障15.5万人。推动救助方式从单一“物质救助”向“物质+服务”拓展,用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支持社会组织实施“美居行动”“心羽家园”等项目,开展帮扶32.9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