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首席记者 李荣)12月16日,记者从省生态环境厅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我省持续加大推进核与辐射安全监管体系和监管能力现代化建设,核技术利用单位辐射安全许可证持证率、放射废物(废源)收贮率实现双百分,放射源实现全过程监管,射线装置安全受控,全省未发生较大及以上辐射事故,一般辐射事故发生率保持历史最低水平,公众健康和环境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
“十四五”以来,我省核技术利用、电磁辐射设施设备应用发展迅速。截至目前,全省共有核技术利用单位3316家,在用密封放射源3620枚,射线装置8628台,核技术利用单位数量较“十三五”末期增加71%,在用放射源数量增加11%,射线装置数量增加79%。全省现有110千伏及以上变电站907座,线路长度64874千米;广播电台、差转台等电磁辐射设备368台(套),气象和民航雷达24台(套),移动电话基站数超过43.2万个。
为筑牢辐射安全防线,省生态环境厅扎实开展核与辐射安全隐患排查,组织开展为期30天的全省放射源安全隐患排查专项行动,实现省内237家涉源单位及来陕作业的28家涉源单位监督检查全覆盖。组织开展全省工业探伤、核仪器仪表使用、伴生放射性矿开发利用以及放射性物品运输等专项监督检查,指导帮扶企业立行立改。严肃查处某探伤检测公司非法租借伽马射线移动探伤机,雇佣无资质无上岗证的操作人员,异地违规从事探伤作业的严重违法行为,依法吊销了该企业的辐射安全许可证,坚持严重违法行为“零容忍”。
为提升辐射环境监测能力,省生态环境厅持续加大国控、省控辐射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构建全省辐射环境质量监测、重点核设施周围辐射环境监督性监测和核与辐射应急监测“三张网”,逐步实现全省辐射环境自动站点双备份、人工监测点位全覆盖、监测时段全覆盖。落实辐射环境监测数据质量例行检查和实时核查机制,强化市(区)生态环境部门对省控网辐射环境监测数据的质量审核,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置,监测数据的时效性、准确性和可靠性稳步提升。2023年,我省12座国控辐射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数据获取率为99.9%,排名全国第三。
省生态环境厅辐射源安全监管处(核安全监管处)处长汪源表示,下一步,省生态环境厅将进一步强化核与辐射安全监管体系建设,扎实开展“十四五”核与辐射安全规划实施情况评估,不断深化省级核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强化部门联动,发挥统筹作用,持续强化专业人才储备,常态化开展分级分类、全员覆盖的业务培训,打造专业过硬、能力突出、堪当大任的核与辐射安全监管队伍。
此外,省生态环境厅将强化辐射安全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整治,常态化开展市级辐射事故应急演练“盲演”,以演促训,逐步提升核与辐射应急专业化、实战化水平。压实企业辐射安全主体责任,以有效监管促进行业自律自治。持续推进核安全文化建设,引导从业人员形成良好的安全意识和行为规范。加强核与辐射信息公开、科普宣传和公众参与,做好公众沟通和舆情应对,推动核与辐射安全事业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