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荔县政协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完善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制度机制。近年来,在渭南市政协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大荔县政协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政协委员要更好联系和服务所在界别的群众”的嘱托,聚焦破解“基础工作薄弱、人员力量薄弱”的两个薄弱问题,以构建制度、平台、活动三大体系为抓手,形成了“7界别1特色1亮点”的工作布局,探索出一条“履职向基层延伸,委员为群众服务”的发展新路径,受到县委的充分肯定和群众的广泛好评。
一、创建工作上贯穿“高”的意识,建好委员工作室
一是凝聚工作合力。多次召开主席会议专题研究,制定《委员工作室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一个领导包联、一名委员牵头、一个委室服务、一批委员参与”的要求,全面推进委员工作室建设。二是统一建设标准。按照“委员主体、界别聚合、布局合理、专委会牵头建设”的原则,落实“有固定工作场所、有标识、有工作室简介、有联系方式、有工作内容、有工作时间、有工作制度、有履职记录”的“八有”标准。三是确保全员覆盖。将19个界别257名委员跨区域、跨行业、跨界别全部吸纳,建设了经济、农业、医疗卫生、民主党派、教育、文体科技、共青团7个委员工作室。四是持续优化提升。调整委员工作室运行思路,优化委员工作室建设,围绕“工作室建在产业链上、建在行业协会上、建在社会组织上”的建设目标,建成地标产品冬枣、地标产品沙苑红萝卜、书法传承、心理协会4个委员工作室和1个委员联系界别群众联络点。
二、运行机制上突出“优”的理念,管好委员工作室
一是工作灵活求实。注重实体化运行,创新推行委员工作室轮值制度。选任懂政协、爱政协、会履职的39名界别带头人担任工作室主任、副主任,根据委员专长特点确定具体履职活动,促进委员工作室成为宣传党委政府政策的宣传站、联系界别群众的联络站、收集社情民意信息的工作站。二是活动扎实有效。按照委员工作室管理办法“五个一”的要求,各委员工作室常态化开展委员履职活动,充分激发委员履职尽责的活力和潜力,引导委员把报国之志、为民之心和履职之能有机结合起来,确保学习常态化、工作常态化、履职常态化。两年多来,11个委员工作室累计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等“读书活动”60余场次,协商提出“加快城区断头路建设步伐”等提案建议20余条,组织“助农销售”等为民办实事活动320余场次,委员参与率达70%,惠及群众超10万人。三是从严从实管理。推动各委员工作室均衡发展,持续加强日常运行的管理和督导。通过举办12期“政协讲堂”,分批次对各工作室的委员和工作人员开展业务培训,定期召开委员履职情况通报会和工作室重点工作推进会,确保工作室运行规范。
三、履职尽责上凸显“实”的要求,用好委员工作室
一是捕捉真实民意。先后通过界别群众反映、职能部门沟通、基层一线调研等方式,征集可行性意见建议30余条,开展“学生防溺水”等专题微调研9场次。“停车位收费管理”等一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建议及时得到职能部门的采纳。二是提出发展建议。聚焦“双轮驱动”“三个率先”“一线一园一区一谷”等重要事项,各工作室积极开展学习研讨、协商交流,提出的“加大冬枣品牌保护力度”等11条建议转化为年度重点提案,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进行批示,有力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三是解决急难愁盼。坚持把“树立一线意识,保持一线状态,追求一线作为,运用专业特长、真情服务群众”作为工作室委员履职的最高标准,先后通过社情民意、协商视察、专题调研等方式,加强与职能部门的沟通联系,及时跟进办理落实情况,助推解决优化园区公交线路、加强城区内涝点治理、增设休闲座椅等39件群众“上心事”,写好有温度、有力度、有实效的“委员作业”
下一步,大荔县政协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市政协关于工作室建设的部署要求,守好工作“圆心”、延长履职“半径”,引导委员依托委员工作室在产业(行业)发展上施展抱负,在服务群众上用心用情,在凝聚共识上有力有效,切实将委员工作室打造成大荔政协的特色品牌,奋力书写“不负时代 不负人民”的履职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