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小玲
开卷有益,开经典之卷更有益。今年是民进西安市委会成立40周年,围绕“书香民进”主题,民进西安市委会开展了经典传唱、主题征文等系列活动,鼓励引导广大会员在阅读经典中提升思想境界、在学思践悟中锤炼履职本领,厚植双岗建功的根基,增强团结奋进的力量。笔者阅读的经典是《论语》,在领悟深厚人生智慧的同时,深切体会到其中的美育思想,对发挥好教育界别优势、做好新时代的美育教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在经典阅读中爱上《论语》
读经如从圣人游。多年来,笔者先后学习了《道德经》《庄子》《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等,与经典中的圣贤进行了穿越时空的对话,汲取圣贤之智,许多困惑已久的问题找到了答案。在众多经典中,笔者尤喜《论语》,它可以引领人逐渐领略做人做事的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即道德境界,也就是做一个好人。孔子曰:“仁,远乎哉?吾欲仁,斯仁至矣。”孔子又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第二重境界即认知境界,也就是做一个明白人。譬如在识人辨事上,《论语》以“巧言令色,鲜矣仁”教育人;在为人处世上,《论语》以“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教育人;在生活标准上,《论语》以“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教育人,等等。
第三重境界即审美境界,也就是做一个幸福的人。孔子的幸福是超物质的,即“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迄今为止,“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依然是令人神往的人生美事。孔子曰:“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愿每个人都能做一个不惑、不忧、不惧的君子。
在《论语》学习中探寻美育教育
《论语》不仅是一部处世哲学经典,也是一部教育经典。比如孔子的“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式教育,对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作用重要;孔子“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等正身思想对新时代师德建设的意义重大。
在《论语》中探寻孔子的美育思想,追寻中华美育精神,可以说受益匪浅。孔子认为“仁”是最高审美理想,追求“尽善尽美”,提倡“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强调艺术和生活中美与善的统一。孔子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教育主张,通过诗教与乐教相结合的教育手段来培养和完善个人品德,体现了其将美育视为培养全面和谐人格的重要手段,这些伟大的思想至今依然熠熠生辉。
《论语》美育思想的时代价值
众行方能致远。《论语》中蕴含的美育思想历久弥新,在新时代焕发新力量,也早已在西安民进教育界的广大会员心中播下种子、开花结果。今年以来,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发现,一些会员所在的学校坚持守正创新,将美育工作创新作为提升素质教育水平的有效抓手,取得显著成效。比如西安高新第二学校的“大美陕西”系列美育教育,通过组织学生体验秦腔、书法、绘画、手工等具有陕西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爱家乡、爱祖国的家国情怀,活动影响深远、作用巨大;西安航天城第一中学将语言之美、书法之美、绘画之美、音乐之美等美育教育与君子教育相融合,对学生健康成长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西安理工大学附属中小学的楹联文化园、“谷建芬新学堂歌示范基地”、一年一度的美育大舞台、校歌《强国有我》等,都给孩子们种下了美的种子、赋予了成长的力量……
近年来,民进西安市委会致力于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履职尽责、双岗建功相结合,取得了丰硕成果。未来,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论语》的美育思想终将在新时代书写璀璨的华章。
(作者单位:民进西安市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