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2024年11月04日 星期一
第03版:文化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诗意盎然的文化传承

——读《唐诗中的节令民俗》有感

□ 周丹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中,唐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远的文化内涵照亮了整部中国文学史。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将唐诗作为唐朝的“一代文学”,认为唐诗可以代表唐朝的文化特色。《唐诗中的节令民俗》一书,正是王士祥先生对唐朝与唐诗文化挖掘与研究的成果,通过对特定节令下的唐诗作品进行细致解读,展现了唐代社会的风俗习惯、节庆活动以及人们的生活情感。本书不仅是对唐诗艺术的赏析,更是一次对古代中国文化传统的深入探讨。

《唐诗中的节令民俗》一书,精心选取了众多唐诗佳作,以元日、清明、端午、中秋、七夕等传统节日为线索,从节日庆典、农事活动、自然风物等多个角度切入,如杜甫的《立春》、张祜的《正月十五夜灯》、林杰的《乞巧》等,通过对这些诗篇的细致分析和对创作背景的解读,揭示了唐诗中所蕴含的丰富民俗文化和深邃哲理。作者引经据典,从诗中的某一点说开去,不仅对每首诗的背景、创作意图进行了详尽的介绍,还通过诗与诗的对比分析,揭示了不同诗人笔下的节令景象所反映出的时代特色和个人情感色彩。书中既有宏观的文化脉络梳理,也有微观的情感细腻捕捉,展现了唐代社会的多彩面貌。

以代表团圆的传统节日中秋为例,作者从“赏月”引入,带领读者欣赏了唐人笔下的中秋月,其中尤以刘禹锡和白居易对中秋月为痴迷。如刘禹锡《八月十五日夜桃源玩月》,作于其被贬朗州期间,然而面对陶渊明笔下的仙境桃源,“赏月”竟变成了“玩月”,在尘世间看到明月,不由得让人心生喜悦之情。刘禹锡后又写了《八月十五日夜半云开然后玩月因书一时之景寄呈乐天》,白居易回信一首《答梦得八月十五日夜玩月见寄》,两人相互唱和,分享对明月的喜爱和赏玩当地景色的悠然自得。

中秋当晚,月色正明。这与古人多爱赏月、玩月的风俗习惯相关。每逢中秋,古人往往在庭院里摆出月饼点心,一边欣赏皎洁的月色,一边吟诗作赋、宴饮畅谈,丝竹之音不绝于耳。据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刘禹锡在夜半云开“开城邀好客,置酒赏清秋”,白居易在《华阳观中八月十五日夜招友玩月》中说“人道中秋明月好,欲邀同赏意如何”,皆是呼朋引伴,好不热闹。

清明节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在唐诗中同样有着丰富的表现。王士祥先生先是通过寒食节与清明节的前后延续,在唐诗中辩证分析了两者的关系。作者以诗为证“寒食、清明慢慢合并成了一个节日”。如白居易《清明日送韦侍御贬虔州》,题目写清明,诗中却“留饧和冷粥”,“这又是寒食的习俗”。寒食节禁火,两个节日合并以后,清明节就有了开火的习俗。作者专开一节讲取火。因为这火不是随便生的,要“钻燧取火”。古时皇帝要将新火赏赐大臣,以示恩宠。赐火是皇帝的权利。所以,一些诗人便在诗中进行歌颂,或是感恩皇恩浩荡,或是委婉地向皇帝表达希望得到恩宠。

书中对于一些常见但往往被忽视的节令习俗给予了特别关注,如寒食节的禁火传统、重阳节的登高望远以及赏菊等,这些细节的挖掘不仅丰富了我们对唐代节庆文化的认识,也体现了作者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敏锐的观察力。

王士祥先生的笔触既严谨又不失生动,他以平实而富有文采的语言,将深奥的学术探讨转化为易于读者理解的内容,使得这本书即便是对于普通读者来说,也是一次愉悦的阅读之旅。书中穿插的历史故事、诗人轶事,更是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让读者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增长知识,感受唐诗的魅力。

总的来说,《唐诗中的节令民俗》是一部兼具学术性和可读性的作品,其跨学科的研究视角,不仅为唐诗爱好者提供了一种新的阅读体验,也为研究中国古代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通过这本书,我们仿佛跟随诗人的脚步,穿梭于唐代的四季变换之中,品味那个时代特殊的节令风情,感受那份跨越千年的情感共鸣。

投稿邮箱:news@gjnews.cn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 新闻热线:029-63903896
Copyright @ 2013 各界导报社 各界新闻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内容监督投诉电话:029-63903896,或发邮件gejielwd1970@163.com 本网法律顾问:陕西希格玛律师事务所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