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4版
本期发布:
宋志荣:用心把社火发扬光大

  □ 实习记者 闫智 首席记者 李荣
  “老宋啊,我孙女现在快十岁了,长得俊得很。明年耍社火,一定要让我娃参加啊!”
  “我孙子今年看完社火也嚷嚷着要参加,老宋,你看看我娃行不?”
  面对老朋友的请求,宋志荣笑着说:“能行么,完了把娃们引过来,明年耍社火,我好好给娃选个角色。”
  宋志荣和朋友所说的“耍社火”,是西安周边地区广泛流传的传统民俗节目。据相关文献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社火表演,距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但那时并非为了娱乐,而是用于祭祀祈祷。
  “随着社会的发展,户县社火表演的时间迁移到了春节期间。以祭祀为主的内容,经过多年的演变,成为在元宵节表演、以古典喜剧为主的户县独特的大型广场民间表演艺术。”7月6日,在位于西安市鄠邑区草堂镇的户县社火传习所里,74岁的户县社火省级非遗传承人宋志荣说起户县社火的历史沿革。
  “一场社火表演通常从正月十五开始,持续3天至一周,每天演出4-8小时左右,表演队伍长达三四公里。”宋志荣说,户县社火中名气最大、特点最突出的是高台芯子社火。
  高台芯子社火的四大特点是高、险、妙、悬,造型精妙、气势恢宏。芯子由钢筋做成,是连接社火表演组的“骨架”,要在保证美感、契合故事情景的基础上,能够同时承受数个孩童的重量。
  “耍社火是过年时村里人的头等大事,也是全村人都参与其中的庆典节目。大家热情越高,社火表演就越精彩。”宋志荣说,每逢要演社火,每家每户有手艺的出手艺、有人力的出人力,全村都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为了让古老的文化遗产守住根脉,在焕发生机中得以永续发展,2008年,户县社火被列入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宋志荣被确立为社火代表性传承人。
  怎么让这种大型表演摆脱时空限制?怎么让这种艺术形式传承发扬光大?
  2008年,宋志荣和另外两位户县社火传承人曹静香、何东继共同商量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微缩社火。”经过三人日思夜想,终于想出这个主意:即用真实的场景将娃娃展现出来,让大家可以随时观看。
  说干就干!
  早年间,宋志荣曾跟随省戏曲研究院国家一级编剧张晓斌学习戏曲知识,有社火芯子的相关知识,因此负责内容创作;曹静香熟知社火所需发饰、戏帽、鞋子、衣服的样式和表现形式,负责工艺方面;何东继有电焊方面的技能,负责微景观的构造。
  2009年,三人凭借记忆中的社火现场,按照一定比例,将社火表演时的热闹场面还原成微缩模型。同年6月,恰逢第三个“世界非遗日”,他们便把做好的二十多台微缩社火搬到了户县文庙广场展出,立刻引起轰动。
  “没想到大家这么感兴趣,把展台围得水泄不通。”展出盛况让宋志荣三人感受到莫大的鼓舞,增添了继续做下去的信心。
  历时十多年的发展,微缩社火已成为户县社火的标志性招牌。截至目前,宋志荣、曹静香和何东继三人已制作了七八百幅作品、六千多个不同的微缩社火人物。
  在户县社火传习所两个展厅里,陈列着英雄人物、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微型剧场、抗疫等多个主题上百件代表性作品。这些作品不仅见证着传统艺术的传承,同时记录着时代前行的足迹。
  “这是一门需要时间来雕琢的技艺。”展望户县社火未来传承发展之路,宋志荣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能参与其中。
  令人欣慰的是,如今,宋志荣的十多位徒弟已能独当一面。“都是对社火的喜爱,把我们这群人绑在了一起。”宋志荣高兴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