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3版
本期发布:
深化职教改革 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 省政协教育科技委员会
  2020年11月,省政协围绕“深化全省职业教育改革”召开界别协商座谈会。为精心筹备好这次界别协商座谈会,省政协教育科技委员会先后赴青海、西藏、福建等地进行学习考察,深入西安、铜川、渭南等地职业院校、用工企业进行调研,听取各方意见建议。调研组在充分肯定近年来我省职业教育取得成绩的基础上,立足省情实际,以问题为导向,就破解我省职业教育瓶颈问题把脉开方,建言献策。
   存在问题
  (一)支持职业院校发展的社会大环境有待提升。
受传统重普教、轻职教,重学历、轻技能等观念影响,社会各界对职业教育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思想上懈怠、行动上迟缓、支持上不力,存在“院校一头热,社会多头冷”的现象。职业院校的生源普遍较差,就业层次普遍偏低,社会各界对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发展前景持观望态度。因此,我省在营造重视支持职业教育的社会大环境方面还有待提升。
   (二)推进职教改革的力度不够大,配套政策有待落细落实。目前,我省一些关于推动职教改革的利好政策因配套措施不具体而未能及时落地见效。如通过“项目+金融+税收+财政+土地+信用”组合方式,激励企业举办或参与职业教育的政策,尚缺乏有效的实施办法和细则,导致在加强校企合作实施中难以迈出实质性步伐;部分市县在职业院校的生均费、地方教育附加费用的资金投入保障不足,严重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中职院校毕业生的深造渠道过窄,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三)职教院校结构布局不够合理,发展不够均衡。我省职业院校量大面宽,存在同质化现象,特色专业不“特”、优势发挥不足,服务地方支柱产业的针对性不强,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存在“两张皮”现象,导致技能型人才呈现外流态势。调研中还发现,县区支撑中等职业教育的能力不足,有的县区职教中心规模发展与实际教学需求不匹配,校舍及相关教学资源多有闲置,有的县还将职教中心办成了普通高中,且市县在谋划“十四五”规划时,有大规模建设新校区、产教园区的倾向,极易造成资源浪费。
  (四)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我省“双师型”教师数量远没有达到专业课教师总数50%以上的比例要求;师资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职教教师职称评聘标准缺失,严重制约和影响了职教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方向和从教积极性,在国培、省培项目中,职业教育教师培训机会比较少,在能力提升方面有短板。
  意见建议
  (一)以全省“十四五”发展规划为契机,高起点、高标准定位和谋划职业教育改革工作。
一是把职业教育改革同普通教育改革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纳入我省“十四五”发展规划,同安排、同部署、同落实。二是要在畅通中职、高职、职业大学、应用型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纵向衔接的培养体系上下功夫,推动一批优质高职院校“升格本科”,完善招生机制,让中高职院校毕业生有更多机会进行学习深造,确保中职院校学生进得来、学得好、能深造,让职业教育真正成为一个有吸引力的成才通道。三是充分发挥省职业教育厅际联席会议制度作用,进一步完善协调运行机制,定期研究解决职业教育改革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做到改革创新不停步、稳中求进不懈怠。
   (二)加快推进职业院校标准化建设,实现各区域职业院校资源的有效整合。一是把职业院校标准化建设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出台《陕西省职业教育资源整合改革方案》,督促各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盘活资源为手段,制定改革路线图、任务书,分区域、分类别做好技工院校、中职和高职院校的优化布局,通过清理一批濒临“破产”的僵尸院校,巩固提升一批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能力较强的院校,构建起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相促进的职业教育新格局。二是鼓励市级开展中职教育全市统筹管理试点。以市级职业院校为依托,统筹管理各县区职教中心,建立相对集中的实训基地,鼓励在有特色的县域职教中心办小而精的特色专业授课点、进行错位发展,避免“贪大求全”“盲目投资”,造成资源浪费。三是高标准落实职业教育政策支持和经费投入,不断提高中职生均拨款水平、巩固高职生均财政拨款水平,不折不扣落实好教育附加费30%用于职业教育等利好政策,持续改善职业院校办学条件,完善与职业教育经费投入、资助政策实施、职教扶贫、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项目实施相适应的执行、监督管理机制,营造更加规范有序的职教发展环境。
  (三)重点培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一是拓宽“双师型”教师队伍补充渠道。放活放宽对特殊人才的引进限制,出台更多柔性引才举措,探索从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获奖选手中,直接选聘中职院校教师的机制,把从企业聘请有实践经验的高技术人才兼职教师作为突破口,解决职业师资数量不足、来源单一等问题。二是研究出台《中等职业院校专业教师职称评聘办法》,鼓励教师参加各类技能大赛,提高大赛表彰结果在职称评定中的比重,提高职教教师的吸引力,让职业院校不仅成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阵地,更成为聚集和吸引高层次人才的高地。三是完善职业院校教师培训机制。建立《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制度》,将到企业实践情况作为任期考核内容和职务聘任、晋级、评优必要条件,实现教师到企业实践常态化、规范化;积极对接部属或省属院校,承担起职业院校教师培训任务,分层次制定培养计划,建立周期性轮训制度,实现教师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双提升”。
  (四)在加快实施产教融合、校企联合育人模式上迈出实质性步伐。一是尽快研究出台《陕西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坚持走开放办学的路子,完善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体制机制和支持政策,落实企业兴办职业教育在税收、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等方面的支持政策,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多元化办学格局。二是借鉴福建省成立机械制造等21个省级行业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为职业院校与企业搭建合作桥梁的好做法,推动建立若干个省级职业教育重点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和行业职业教育联盟。坚持职业教育为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以咸阳产教融合型城市试点为平台,支持建设一批产教融合型企业,推动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三是推动企业接收教师、学生实习或为学校提供实训设备即应享受税收减免、政府补贴、授予荣誉等优惠政策的落地,建立一大批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企业真实生产和社会技术服务于一体的高水平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为职业院校学生提供更多见习、实习岗位,达到知行合一、工学结合的效果。
   (五)积极搭建更多有利于职业院校发展的社会环境。一是设立职业教育宣传日,持续开展“大国工匠进校园”“劳模进校园”“优秀职教生校园分享”等活动,大力培育和传承工匠精神,形成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风尚,让职业教育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尊重。二是稳步有序推进和落实职业院校毕业生在落户、就业、参加机关事业单位招聘、职称评审、职级晋升等方面的政策,加大力度举办职业院校专场招聘会,支持职业院校毕业生参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让职业院校毕业生与普通高校毕业生享受同等待遇和机会。三是健全德技并修育人机制。推动延安精神和“西迁精神”深度融入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教育师生听党话、跟党走,甘于乐于到基层一线、艰苦边远地区建功立业;积极引导社会、家长和学生建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和择业观,关注学生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注重职业素养教育,使学生在职业院校学习中有更多获得感和体验感,实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高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