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寇静
华灯初上,霓虹闪烁。当白日的喧嚣逐渐归于沉寂,城市的另一面正悄然苏醒。如何让夜晚的图景更加绚烂多彩,更具消费吸引力?11月18日,商洛市政协召开“丰富城市夜经济业态 激活居民消费新动能”专题调研协商座谈会,市政协委员、相关部门负责人汇聚一堂,共话夜经济发展蓝图,共促夜经济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商洛市将发展夜经济作为激发市场活力、促进消费增长、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抓手,通过优化夜间消费场景、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培育特色消费品牌等举措,推动夜经济从单一餐饮消费向“夜食、夜购、夜游、夜娱、夜读、夜健”多元业态延伸,夜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夜间经济不是简单的‘延长营业时间’,而是一场关乎消费体验、文化内涵与城市服务的综合升级。”座谈会伊始,市商务局负责人即分享一组数据:今年前三季度,中心城区800多家餐饮、商超、文旅场所夜间消费额占全天比重达68.4%,带动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8%,夜经济已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他也坦言,业态单一、特色不足、配套薄弱等问题,仍是制约夜经济提质增效的短板弱项。
“商洛有山有水有文化,发展夜经济要打好‘特色优势牌’。”市政协委员李秋霞建议,深挖秦楚文化和生态资源、非遗资源,将商山四皓、柞水渔鼓、镇安民歌、洛南草编等融入夜间消费场景,打造“非遗夜工坊”,让游客亲手体验传统技艺,让文化成为夜经济发展的“灵魂”。
“很多地方夜经济供给不足,业态相对单一,而且同质化问题严重。”市政协委员樊建真表示,千城一面不是春,千城千面春满园,要重视差异化发展,结合各区域特色,找准发展定位,重点推出商洛核桃、洛南豆腐、丹凤红酒、柞水木耳、商南水晶等,形成“一区一品”的夜间经济格局。
“夏季夜晚的一场唱歌比赛,让商州区刘湾街道张峪沟的东坡院子人气爆棚,这背后谋划布局功不可没。”商州区政协主席闫争民建议,借鉴广东夜经济管理模式,成立夜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实施《商洛市夜间经济管理细则》。要在重点聚集区常态化开展文化娱乐活动,适时组织举办实景演艺、篝火晚会等活动,下功夫打造团结路、兴商街等老街区,尽可能留住本地人、吸引外来人、引流外地人。
“便利、安全、有温度的夜环境是繁荣夜经济的基础。”市政协副秘书长、委工委主任宋林宏建议,建立“公安+城管+商户”联动机制,加强夜间巡逻防控,增设夜间分时共享停车位;探索建立“夜间区长”和夜经济服务中心,在商圈、夜市设置应急服务点,由专人协调解决夜间经济发展中的具体问题。
商洛借助U19沙排世锦赛、男子篮球邀请赛等赛事热度,积极推动体育赛事与文旅消费深度融合,创新“赛事+”融合模式,联动景区、企业推出球迷优惠,赛后夜市、主题活动持续发力,城市消费活力显著攀升。
“体育赛事是夜经济的绝佳催化剂。”市政协委员张卫军建议,依托新建的群众体育公园、体育运动中心,引入排球、足球、夜跑、广场舞等夜间赛事,配套打造体育主题夜市,让球迷看完比赛顺带逛街消费,实现“一场赛事带火一片商圈”,最大限度将“22℃商洛”的日间吸引力延伸至夜晚。
市自然资源局干部张康昭表示,从统计数据来看,全市夜间消费总额中,餐饮占比超过六成,而文化、旅游、体育、康养等领域的消费潜力远未释放。激活夜经济新动能,关键在于打造夜地标、丰富夜场景,拓展“非餐”领域,打造多元、立体的夜间消费体系。
洛南县政协副主席刘涛建议,培育发展夜间特色旅游项目,深度打造音乐小镇、仓颉小镇,明确历史文化街区定位,丰富夜间旅游产品,支持老字号、非遗项目开发夜间消费产品,以此带给游客独具特色的旅游体验,以吸引更多游客关注,从而推动夜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市政协委员方向说,晚上的丹江公园里,村民售卖自家种植的蔬菜和手工制品,既方便了市民,又拓宽了增收渠道;但也有摊主反映,部分区域缺乏照明和卫生设施,影响经营体验。他建议借鉴西安“潮汐夜市”模式,规范外摆规划,统一设置摊位、照明和垃圾收集设施,让地摊经济真正成为惠民生的“暖心工程”。
市商务局副局长汪功喜表示,“市商务局将认真研究吸纳大家宝贵的意见建议,进一步在规划引领、政策支持、创新业态、打造品牌、配套保障上狠下功夫,把城市之夜打造得更加魅力非凡。”
“委员们的建议既有高度又接地气,充满了真知灼见和对这座城市的热爱。”市政协副主席赵绪春表示,市政协要认真梳理汇总意见建议,形成高质量的调研报告,为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参考,持续跟踪问效,推动协商成果落地见效,让商洛的夜晚更具吸引力、更有烟火气、更富经济活力。

